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三个文化:重塑山西形象的必然选择
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组
//www.workercn.cn2015-04-28来源:山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弘扬廉政文化,形成以廉为荣的价值导向;弘扬法治文化,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弘扬红色文化,彰显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深度挖掘山西悠久的廉政文化,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渗透功能。

  深度宣传、研究和弘扬山西传统法治文化,在全省营造知法、守法、用法的社会风气。

  继承我省丰富的“红色文化”,发挥“红色文化”的“筑魂”作用。

  弘扬“三个文化”,重塑山西形象,要将“三个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塑造众多“高尚的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支撑力。省委书记王儒林提出“要在全省大力弘扬源远流长的法治文化、博大精深的廉政文化、光耀千秋的红色文化”。这是针对我省特殊时期、特殊历史禀赋以及当下转型发展实际提出的,是我省重塑形象的必然选择。这其中,弘扬廉政文化具有极为迫切的现实需求,是形成以廉为荣的价值导向的基础;法治文化因其所体现的规则性、约束力以及时代的要求,是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的客观要求;红色文化因其传统性、宗旨性以及革命性,是彰显共产党人浩然正气的题中之义。

  弘扬廉政文化,形成以廉为荣的价值导向

  山西所发生的系统性、塌方式腐败,从文化的角度看,没有继承和弘扬好“三个文化”,或者说严重背离了“三个文化”的精神。

  从历史上看,“廉”是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起源于《周礼》的“六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将“廉”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形成了完整的道德体系。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唐代狄仁杰,富贵不能淫,权势不能屈;宋代司马光一生清廉,“曲地葬妻”;清代于成龙,甘守清贫,一生为民;康熙之师陈廷敬,一生“廉、慎、勤”,陈氏家族为官百人无一贪官……这些佳话不仅体现了文化的继承性,更显示出“廉”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从目前我省查办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有一个共同点,即无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往往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的。回顾我党反腐败的历史,我们走出了一条打击、制度反腐、再打击、再完善制度的路子,文化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弘扬“廉政文化”已成为当前山西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建设“廉政文化”已成为山西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要深度挖掘山西悠久的廉政文化、大力宣传历史上典型廉政人物的事迹,挤压“腐败文化”的生存空间,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渗透功能,形成以廉为荣的价值导向,重塑山西形象。

  弘扬法治文化,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

  山西的腐败问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山西“人治”的严重性。众所周知,几千年封建社会孕育的“君贵民贱”“皇权至上”“重权轻法”等人治思想文化根深蒂固。山西长期受“人治”文化的影响,“法治”文化的因子十分缺失,在许多方面与现代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矛盾和冲突。山西腐败的系统性、塌方式更是“人治”文化弊端的突出体现。

  法治文化作为文明的、先进的法律文化,是法律文化的近现代产物。从历史上看,山西有着丰富厚重的法律文化。晋国作为我国古代较早形成成文法的国家,曾产生过著名的“郭偃之法”“赵盾之法”;唐代柳宗元的《断刑论》《封建论》等著作体现了其丰富的法律思想;荀子、韩非子、司马光等先贤的法治思想为中华法治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深度挖掘和继承这些传统法律思想和法治文化,可以深入了解法治对建立安定有序、公平正义的社会的重要性,增强全省厉行法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建设法治山西做出积极贡献。

  “有法律、无法治”阶段是法律文化的低级阶段:“既有法律、又有法治”阶段是法律文化的较高阶段。目前看,传统法律文化中存在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等非法治文化的影响在山西仍存在。法律精神缺失、公民意识和守法文化落后、法律制度文化缺失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人们依旧按照传统文化中非法治文化去行事,“办事找关系,出事找领导”等方法依旧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就为一些领导干部的腐败提供了“土壤”。我们要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指引下,深度宣传、研究和弘扬我省传统法治文化,多途径培育全省人民的法治精神和依法治国的理念,重视规则意识、法律认同感的培养,树立司法的权威,在全省营造知法、守法、用法的社会风气。

  弘扬红色文化,彰显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山西的腐败问题折射出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防线松懈、宗旨意识淡薄以及党内监督不力等问题。这些腐败分子的行为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这一切与“红色文化”建设滞后、不扎实不无关系。

  “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特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阶级革命、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建立新中国所形成的意识形态成果。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勤劳勇敢为“基石”,以自强不息为“动力”,以为民谋利为“目的”。这些精神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重大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不竭的动力源泉。山西作为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高君宇、徐向前、薄一波、续范亭、贾康杰、刘胡兰等共产党人的典范,激励着山西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分布在全省无数的革命遗址,时刻提醒人们铭记无数山西人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刘胡兰精神、右玉精神,成为新时期山西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为我们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虽说山西“红色文化”建设成效明显,但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重大的腐败问题?只注重“红色文化”的经济功能而忽视“红色文化”的政治功能是其重要原因。在山西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发展文化旅游是一个大的方向,这其中“红色文化”旅游已成为一个重要项目。“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在山西可以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红色文化”的德育载体作用却还未充分发挥出来。我们要继承我省丰富的“红色文化”,积极发挥其政治功能,在全社会大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在领导干部中开展向先进人物学习、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全省领导干部的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发挥“红色文化”的“筑魂”作用,彰显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三个文化”建设重在塑造高尚的人

  人是文化的践行者,文化精神必须通过人的行为去体现。弘扬“三个文化”,重塑山西形象,需要将“三个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塑造众多“高尚的人”。高尚的人所体现的高风亮节、大公无私、忠贞不渝、克己奉公等精神,正是“三个文化”的生动展示。山西先后出现了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李双良、李顺达、申纪兰、郭凤莲等高尚的人,通过他们的引领和示范所形成的“西沟精神”“太钢精神”“太行精神”“大寨精神”是“三个文化”在山西的集中体现。

  弘扬“三个文化”,需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并广泛参与。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牢牢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夯实群众基础,让“三个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加强宣传引导,深入宣传“三个文化”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大力培育公民的参与意识,加大典型人物的发掘力度,在全社会开展向“先进人物”学习的丰富活动,多途径使“三个文化”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在群众中产生共振、共鸣,让健康向上的“三个文化”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整个社会形成反腐倡廉、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各级领导干部应成为“三个文化”建设的重点,应成为“高尚的人”。只有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成为“三个文化”的践行者,通过他们巨大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宗旨、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勤政为民,山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才会有灿烂的未来。

  山西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只有大力继承和弘扬我省“三个文化”的优良传统,以廉洁文化为基、以法治文化为纲、以红色文化为魂,培育出一大批践行“三个文化”的“高尚的人”,真正使“三个文化”成为人们的内心自觉,山西的政治生态就会早日修复,重塑山西形象、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就会早日实现。(执笔人:李江利 王洋 李耀 龙汉章)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