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回到五四运动的“原点”
——《五四事件回忆》披露的稀见史料
陈占彪
//www.workercn.cn2015-05-04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稀见史料之一,选自《五四事件回忆》。

  “五四运动”已过去90多年了,自然,关于“五四运动”的史料整理和全面研究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在笔者看来,撇开更为广义的“五四运动”,即便对“五四事件”,甚至对“5月4日那天在北京的学生游行示威”,还有相当一批材料为我们所鲜见,而这部分材料正是笔者所编的《五四事件回忆》(三联书店2014年出版)一书的主要内容。

  着眼于对“五四事件”进行“事实描述”的“稀见材料”

  本书主要着眼于对“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爱国游行”这一事件进行“事实描述”的“稀见材料”,加以收集整理。也就是说,我们试图通过媒体现场报道,亲历者回忆,当事人书信、日记、公文、密件等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性质材料,来告诉读者当天发生了什么事,又是如何发生的。因为这一天发生的这件事是“五四运动”的原点。可以说,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收集整理,更好地“退到五四的原点”。

  本书区别于已有的“五四”参考资料有以下两点:一、除与“五四事件”直接相关以外,“五四”前后一些专论思想文化、罢工罢市、社会活动、政治外交的材料不予收录;二、除北京之外的,全国其他省市的“五四事件”不予收录。并不是说这些材料不重要,而是因为本书所关注的是最基本的“五四事件”,而非更广大的“五四运动”。

  当然,对“五四事件”的回忆材料并不缺乏。1979年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之际出版的《五四运动回忆录》,可以说是“五四”回忆的集大成者,其中就包括一些当事人对当时事件的回忆(此书所指五四运动当然更多的是广义上的“五四运动”,因此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可以说,正是这些材料成为我们了解5月4日这一天学生游行示威情形的重要材料(凡此书收录的内容,本书一概避免收录,我们将此书和其他书籍中一些与“五四事件”相关的文章附录列出,以备有兴趣者参考),此后出版的一些“五四回忆”之类的书,多是从此套书中选录的。

  集纳了不易看到的“五四事件”的相关材料

  除这些亲历者的回忆之外,还有一批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便看到、不易看到,进而被忽视的“五四事件”相关资料。而这些资料正是本书的基本内容。本书的资料来源大概有以下两种。

  其一,居留台湾的“五四青年”的“五四事件”回忆。长期以来,我们能看到的几乎全是留在大陆的“五四青年”对“五四”的叙述,如许德珩、周予同、匡互生、杨明轩、杨东莼、杨晦、霍玉厚、俞劲等人的回忆。可是,要知道还有相当一批的“五四青年”居留台湾,他们也有一些关于“五四事件”的叙述,比如陶希圣、杨亮功、田炯锦、王抚洲、毛子水等人的回忆,以及罗光对陆征祥的访问,马星野对罗家伦的访问,傅斯年的侄子傅乐成对蒋复璁的访问,秦贤次对杨亮功的访问,陈其樵的日记等,而这显然是全面了解“五四事件”不可或缺的宝贵材料。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今天,两岸文化学术共享互补,我们有理由、有义务将这一部分材料搜集整理出来。

  其二,新中国成立前报刊档案中的“五四事件”叙述。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多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四事件”叙述。由于新中国成立前民国报刊档案纷繁芜杂,不易接触,不易检阅,对新中国成立前关于“五四事件”的回忆和叙述就不易见到。这次我们从民国报纸、期刊(包括内部刊物、地方刊物)、日记、书信、密电、公文、报告甚至小说创作中爬梳出对“五四事件”的叙述材料。网撒得很大,捞到的“鱼”却不多,每有些微收获,都令人十分激动,因此这些材料也就显得弥足珍贵。

  比如,1919年5月5日《晨报》上登载的在中央公园游览的该报记者的现场目击文字,记述生动,细节丰富,可谓是最早最生动的“五四”学生游行现场报道,论理这篇文章并不难找,可是它却较少为研究者所重视。再如,1941年《城固青年》上登载的陆懋德的演讲《五四运动之经过及其意义》,亦是作者亲历“五四”的文字。城固系陕西省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城固青年》亦是名不见经传之小刊物,恐怕很少有人能注意到这类文字的存在。还比如,周瘦鹃于1919年5月9日写的《卖国奴之日记》更是以“曹汝霖”的口吻写其“末路之窘促”。“冷嘲与热骂俱备”,“穷极酣畅”,却因“语多激烈,无出版社敢印”,只得自费出版。此小说是“五四事件”的艺术反映,其反应之迅速亦是让人惊叹。

  可以说,通过本书搜集的民国时期和台湾地区对“五四事件”的叙述,再加上我们能够看到的新中国成立后对“五四事件”的叙述,大概能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五四事件”叙述。

  大致脉络:从“事件背景”、“现场实录”到“事后回忆”、“当下警示”

  由“事件背景”到“现场实录”到“事后回忆”到“文学演义”到“当下警示”,是本书的大致脉络。本书的基本内容包括六部分。

  “和会秘辛”:通过陆征祥、顾维钧、王正廷、伍朝枢、西园寺侯爵、重光葵等巴黎和会参与者,以及当初在法国发动同胞阻止中国代表团签字的李宗侗的文章,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巴黎和会上中国所处的困境,是为北京学生“五四”游行的直接动因。

  “现场存真”:从当时的书信、日记、密电、呈文、报纸中将“五四”当时游行的现场呈现出来。

  “亲历者忆”:收录了台湾地区“五四青年”的回忆,民国报刊中关于“五四事件”的叙述,这些亲历者的回忆,也是本书主要的内容。

  “日本五四”:收录了关于1919年5月7日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游行示威并被日本警察和民众阻挠、殴打、镇压的记述,这个事件一向为人忽略,但也是认识“五四事件”的一个向度。

  “五四演义”:收录了蔡东藩、蔷薇园主、周瘦鹃、程生、汪静之等人数篇关于“五四事件”的“文艺创作”(通俗小说、话剧、诗),从这部分内容中可以看出一个创作中的“五四事件”。需要强调的是,几乎就在“五四事件”发生的同时,以“文艺”的形式对“五四事件”进行创作并不少见,但这个角度似乎鲜为人注意,但这些材料尚未能全部整理出来,就只好留待以后了。

  “告日人书”:辑录了当初各界人士,如北京学生、林长民、张继、何天炯、戴季陶、李大钊等人,推心置腹、苦口婆心地劝说日本放弃侵略的“讲理”之辞。 另外,本书还附录了已经出版的其他书籍中与“五四事件”相关的文章,以备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本书“附录二”《细说五四》这篇文章,主要从“五四事件”中一些不为人注意的细节,论及这一事件与当时的天气状况等因素是有关的,“五四事件”中军警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火烧赵家楼是经过事先谋划的等。虽然此文发表过,但是这次结合笔者新看到的若干史料,又做了新的补充和修订。(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