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
//www.workercn.cn2015-08-14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如果说现实是结果,历史就是条件。准确书写历史、正确认识历史,正是为了确立前行的方向、标定进步的坐标,更好地走向未来。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坚持正确历史观”命题。从本体论上说,是要“让历史说话”;从方法论上说,是要“用史实发言”。把握住这两点,才能将史实与史识结合起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在历史中发现智慧和力量。

  “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得向多远的未来。”从今天起,我们推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系列评论,与读者一同看看我们的昨天今天明天,共同捍卫我们的历史记忆。

  ——编者

 

“让历史说话”才能走向未来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历史说话”,正是要在历史中发现规律、涵养智识,以正确的历史观奠定中国和世界走向未来的基础

  考古学中,有“地层”之说。如同文明的遗迹,人类的历史同样是一层叠压一层,在岁月的淬炼下,积淀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心灵地层”,塑造了共同的记忆、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品性。

  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的临近,再次触发人们对当代中国精神脉络的深沉思考。上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回顾和思考抗战历史之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正确历史观”“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面对延绵不断的时间长河,如何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如何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历史观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全文阅读

 

“用史实发言”才能坚守记忆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②

  善于用史实发言,坚持用事实说话,这是我们构建正确史观、保持清醒判断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追求真理、捍卫正义的必然之途

  “没有历史的未来是一匹野马,任何力量都将无法驾驭。”作为人类的共同记忆,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蕴藏着走向未来的答案。以史为鉴,如何让过去的历史更加丰满起来、鲜活起来?捍卫真相,如何遏制解构、歪曲、篡改历史的行为?

  近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就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敬畏历史、坚守记忆,这的确抓住了要害。让历史离我们更近,不仅需要严密的概念,更需要生动的细节;在历史中获得启示,不仅需要火一样的激情,更需要铁一般的事实。(全文阅读

 

筑牢主流,摈弃“虚无主义”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③

  历史并非不能考证、不能讨论,但需要有基本的是非观、价值观。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选择,既需考据事实,更需辨明是非

  记忆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构建社会关系必不可少的要素。对于一个人,失去记忆等于失去自我;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旦丧失了历史的共同记忆,责任和使命便成了空白,现实和未来就没了依凭,更谈不上文化的积累、智慧的叠加。龚自珍所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道尽了正确历史观与国家兴衰存亡的息息相关。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用怎样的眼光打量历史、用怎样的方法理解历史,所影响的决不仅是我们对过去的勾画,更影响即将展开的未来。现实中,一些人不顾实事求是的原则,用假设否定事实,用支流否定主流,用主观分析否定客观规律,用个别现象否定本质趋向,甚至编造历史、混淆是非,以“重新评价”丑化英雄美化反面人物,以“重新发现”裁剪事实曲解历史真相,最终达到“解构主流”“重构历史”的目的。种种走偏的言行,正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表现。(全文阅读

 

强健精神,拒绝“解构崇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④

  历史的确有“阴暗的一面”,但那些超越一己之私、超越一时之利,在权力与财富之上、在物质与欲望之上的精神,才是历史的主旋律

  “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孟子》中的这句话,用来描述历史也是合适的:历史的进程,有着教化功能;历史的遗存,最重要的是精神。从这个角度看,一部历史,也就是一部精神沉淀史、价值成长史。在历史当中,我们理应发现一些“超越性”的东西。

  不过,现实中一些人却无视这样的“历史精神”,在人类心灵的高地一脚踏空。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告别崇高”“消解意义”,把那些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事件矮化为“权谋”“宫斗”,把那些承载精神信仰的英雄人物丑化为“投机派”“野心家”,把“个人利益满足”作为解读历史、评价人物的唯一标尺。史实因而变得暧昧低级,史识则因而变得庸俗含混,历史变成了少数人博取财富和权力的写照。(全文阅读

 

追寻意义,走出“泛娱乐化”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⑤

  “泛娱乐化”背后,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去价值化”。无所谓真相、无所谓真理,是非成败、高尚卑劣都不过尔尔,真可谓“节操碎了一地”

  一段时间以来,各种“抗日神剧”“宫廷戏说”“名著改编”,总会引来很多质疑之声。那些不顾史实乃至常识的粗制滥造,那些既无意思更无意义的胡编乱造,让人反感,却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文化多样的今天,应该怎么用好历史资源、做好历史传播,真正让历史对时代说话、向公众发言?

  脱下沉重、刻板、僵硬的外衣,换上轻盈、生动、鲜活的步伐,历史的“轻松”背后是社会进步、思想解放的表现。然而,以戏说代替正说,以调侃代替中立,以消费历史代替认识历史,以娱乐历史代替思考历史,可能就跌进了“泛娱乐化”的陷阱——历史变成了市场上的快消品、屏幕里的调味品,变成了抖一个个包袱、造一个个笑料。(全文阅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