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西安事变与中国抗战
李云峰
//www.workercn.cn2015-08-31来源:西安日报
分享到:更多

  

  西安不仅在古代举世闻名,而且在近现代史上也曾震撼过世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这里爆发了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西安事变。毛泽东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时局转换的枢纽”;叶剑英元帅1979年赋诗“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都高度评价了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巨大历史作用。

  事实上,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局部抗战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出现过3次高潮,也遭到了多次挫折和失败。第一次高潮包括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包括部分东北军爱国官兵的抗战,如马占山的江桥抗战,包括东北义勇军的抗战,以及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的“一·二八”淞沪抗战;第二次高潮包括榆关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抗战,也包括中共领导的多支抗日游击队(后发展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战;第三次高潮包括“一二·九”爱国运动、绥远抗战和全国援绥运动。但是,由于蒋介石国民党的误国政策,部分东北军爱国官兵的抗战、东北义勇军的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同盟军抗战等,都在取得了一定胜利后,或者得不到援助而失败,或者被凶残扼杀,或者被迫中途停止;国民党当局还与日方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协定,如《淞沪停战协定》《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等,导致大量主权的丧失,并继之实行媚日外交。而日本欲壑难填,步步进逼。正是在这种危殆局势下,作为局部抗战阶段最后一个格外重大的历史事件,以抗日为最高旗帜的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就成为中国由国共内战转向合作御侮,由局部抗战转向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一大关键。

  西安事变的结果究竟对谁有利?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说:“对于不熟悉中国政治的天真的西方观察家来说,这个结局似乎是完全不可理解的……在经过了10年的最激烈内战以后,红军和白军忽然携手合唱《友谊地久天长》。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红军变白了,白军变红了?谁都没有变。但是总得有人得了利,有人失了利?是的,中国得了利,日本失了利。”(《西行漫记》P392,三联书店1979年版)历史事实表明,西安事变的受益者不仅是中共和红军(在1936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这一事变具有革命意义,它把我们从牢狱的情况下解放出来),而且也包括蒋介石和国民党。经过西安事变,蒋介石的威望提高了,统治权威和实力增强了,统治地盘扩大了,他成了举国一致拥戴的“领袖”。换言之,西安事变对于国共两党都是一种好的机遇。但这个机遇共产党抓住了,国民党却没有抓好。至于后来大陆政权的易手,是多种主、客观因素决定的,不应完全归之于西安事变。更确切地说,西安事变的真正受益者是整个中华民族,因为它结束了10年民族内耗,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和全民族团结抗战,改写了中国历史。当然,西安事变的成功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如西北的“三位一体”瓦解;东北军东调后互不统属,离异的两个师和两个炮旅另立门户;十七路军总指挥部被撤销,离弃者一个师、一个旅、两个团,“已达兵力之半”;中共西路军两万余人为配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贻误战机,在河西走廊损失了绝大部分;作为兵谏的两个主角,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都成了悲剧式的英雄。就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得失观之,这些代价固然令人十分惋惜,但却是值得的。也就是说,张、杨及其部队以自己的“失”,换来了全民族的“得”,以“小我”成全了“大我”。周恩来称赞张、杨是“千古功臣”和“千古不朽的人物”,这是一种中肯的历史性评价,毫无夸张和溢美的成分。(作者系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西北大学西安事变研究中心主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