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儒家“慎独”的修身功夫
沈小勇
//www.workercn.cn2015-09-15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慎独是一种修养哲学,是古代儒家修身的重要理念与实践功夫,是一种自律功夫。图为《孔子讲学图》 (资料图片)

  中国传统修身哲学中,“慎独”是一个重要概念,体现的是一种“反求诸己”的道德工夫,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谨慎为人的修身境界。刘少奇同志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曾经对“慎独”做了更通俗的解释,他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情况下,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不去做坏事,这就叫‘慎独’”。

  在《大学》和《中庸》这两部经典中,都提到了“慎独”的问题。《大学》在解释“正心”、“诚意”时讲到“慎独”,原文是这样说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说,所谓诚意,说到底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君子的内心没有伪装,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真诚与喜好。但是《大学》又接着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小人就不一样了,喜欢掩饰自己,不能发自内心真诚至善,因而不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是一种慎独,更多的是一种伪善。

  《大学》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把修身看作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这种修身功夫最根本的就是要“诚于中,形于外”,力求做到“慎独”。

  同样作为《四书》经典之一,《中庸》也提到了“慎独”的问题,这句著名的话就是,“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任何最隐秘的事情、最微小的事情对心灵来说其实都是最暴露、最明显的,所以君子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听不到的时候,都应当戒惧警惕,不让不符合道德的意念在隐晦细微处表现出来,这才是君子的慎独功夫。

  南宋著名学者朱熹曾经对“慎独”这个词作过这样的阐释,“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明显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诚其意’”(《朱子语类》)。其实,朱熹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在众人面前固然要善,但是在独处时,在至微至隐时,在不易被察觉时,也要能做到谨慎为之。

  历史上最著名的“慎独”典故莫过于东汉时期的荆州刺使杨震。杨震以“性公廉,不受私谒”而著称,《后汉书·杨震传》有这样的记载:杨震道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乃是杨震当年举荐上来的秀才,王密为了表示对杨震的感谢,“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杨震拒绝接受,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意思就是说,“我举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你这样做是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了杨震的一番话,羞愧而出。后来,这个故事也被人们当作“慎独”的典型,流传下来,后人因此称杨震为“四知先生”。

  在儒家修身哲学中,晚明刘宗周明确标榜“慎独”之学。刘宗周全部学说的宗旨就是“慎独”,他在儒学历史上把“慎独”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他甚至认为“君子之学,慎独而已矣”,“人能慎独,便为天地间完人”。他明确地说,“圣贤千言万语说本体说工夫,总不离慎独二字,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而慎独即尽性之学。”又说:“慎独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时随处体认去,使得全体荧然,与天地合德。”刘宗周对慎独的阐释是非常到位的,他最后也是“绝食而亡”,慎独功夫非常了得。

  总体来说,慎独是一种修养哲学,是古代儒家修身的重要理念与实践功夫,是一种自律功夫。(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