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传承者》传中华文化之根 承优秀传统之魂
马也
//www.workercn.cn2015-11-23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北京卫视和北京能量影视公司,联手著名表演艺术家陈道明和全国百余位文化传承人,推出国内首档原创中国民间工艺项目展示大型综艺节目《传承者》。该节目力图为13亿现代中国观众找回远离了的文化之根,激活潜藏着的文化基因,唤醒丢失过的文化之魂。节目用“真挚情怀、真实争鸣、真诚致敬”三重定位使观众把视线拉回到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上来。

  以非遗等传统文化项目为核心选题的《传承者》,开创了大型季播节目的全新题材类型。无论阳春白雪的“江永女书”“内画”,还是展现民俗技艺的“高杆船技”“霍童线狮”……《传承者》的舞台对于文化项目没有拒绝,只有真诚的沟通与热情的展现。对于不利于舞台呈现的项目,《传承者》节目组投入大量人财物,利用秀场策划、灯光特效、三维技术、光影帷幕等精细化、影像化、流行化的极致形式进行舞台包装,让“寿山石”“内画”等静态非遗节目焕发出视觉震撼的光彩。

  《传承者》节目颠覆了传统“达人秀”式的单一评判方式,用青年团与导师团争鸣探讨的形式营造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形态,制造了代表年龄跨度的全新代际话语场。文化类节目本就是各种文化思想交流和碰撞的舞台,《传承者》的语态中既有体现主流意识的文化自觉,也有体现青年人思维敏捷、热衷商榷、个性独特的文化放松,可谓多元差异。面对当今非遗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趋势,《传承者》坚持主流文化、维护多元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让濒临灭绝的传承项目获得更多的传播与提升的机会,让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髓项目获得更多走进世界舞台的展演机会。同时在两代人的观点交锋中,坚持丰富多彩、多元观点的理念,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促进各种文化传承的相互交流和自我提升,在包容中发挥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

  大师级传承人身上的重要特点和优秀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标杆价值,需要深入发掘和弘扬。当文化传承遭遇了消费元素、市场元素、流行元素等多重多轮冲击,当乡土文化饱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当特色城市被千篇一律的购物中心、洋范儿时装和西式快餐所包围,当古村落和千百年的生活方式逐渐消亡……却依然有这些老一辈传统传承人在坚守着历史的呼唤。

  无论咏春拳的传承人“叶准”、马头琴的传承人“齐宝力高”,还是“刘三姐”的传承人黄婉秋,“内画”传承人王习三……在这些老一辈传承大师身上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文明根基,特别是蕴涵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与和而不同、革故鼎新、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情操。

  中国的非遗传承人,既有高山仰止、德高望重“可敬、可爱”的艺术大师,也有穷困窘迫、后继无人“可怜、可叹”的手艺匠人。节目独创的“一席之地”模式,将传承者的座席设置于明星导师与青年团的高度之上,用在欢呼与掌声中“更上一层楼”的形式,实现对传承人的崇高敬意。对于《传承者》而言,文化项目的震撼展演、家国情怀与人物命运、明星导师与青年团的观点争鸣,构成了三大核心看点,其终极目的就是弘扬传承人敢于展现、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勤于探索的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时代的主题;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民族文化的复兴;在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过程中,电视文化理应为之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一方面,电视文化应该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现代社会的知识工厂和思想库,而不是仅仅满足于通俗文化乃至庸俗文化的传播平台;另一方面,中国电视文化的发展,如果能够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也会使其自身具有活力、魅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