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守护黑龙江畔的文化之根
宋宏伟
//www.workercn.cn2016-01-07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2004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黑龙江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非遗挖掘、普查、抢救、保护、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了完整的4级名录保护体系,有联合国名录项目2个,国家级名录项目34个,省级名录项目236个,市级名录项目505个,一大批县级非遗名录项目也全部纳入保护范围。建立了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认定体系和传承体系,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5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37名。建立了覆盖全省的省、市、县3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1支专业的保护队伍。

  同时,黑龙江省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规律,注重探索和创新保护方式,形成了记录式、研究式、生产性、活态式、传播式和整体性6种保护方式。

  实施记录式保护

  留存真实完整的非遗记忆和基因

  2011年,对50个国家级、省级濒危项目内容和代表性传承人所掌握的非遗表现形式、技艺和知识进行记录、整理、建档和保存,建立了省、市、县3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

  其中,陆续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普查成果集》等一批普查成果;编辑出版《那音太民歌》、《色热乌钦集》、《黑龙江民族民间舞蹈》、《满族传统莫勒真》等普查集成图书。2012年出版《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2014年出版的《伊玛堪集成》, 囊括了迄今为止所有存世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有的篇目属首次以文字的形式面世,获2015年全国少数民族百本图书奖。黑龙江省首部非遗口述史《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和百年孤本影卷《双失婚》(望奎皮影戏)即将出版发行。《伊玛堪说唱与赫哲族田野调查》正在编辑之中,还启动了《黑龙江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图典》和《赫哲族语言词典》的编纂工作。

  实施研究式保护

  拓宽非遗保护的深度与广度

  黑龙江省成立了由国家级专家和省级专家组成的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在非遗相关领域的学术团体和专家学者之间搭建学术平台,并把代表性传承人纳入其中,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撑。通过深入研究论证,将一批历史文化价值高、生存状况濒危、传承困难的非遗项目优先列入4级名录体系,使60多个非遗濒危项目得到有效抢救,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近年来,多次举办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达斡尔族乌钦等大型学术研讨会和论坛,就非遗管理机制、非遗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传承人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保护经验等方面进行学术研讨,以理论指导保护实践,促进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2015年10月,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国家非遗音乐类保护与研究中心确定为研究基地。与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中心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建立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成果专题网。黑龙江省首批命名9家单位为省级非遗研究基地,加强研究式保护的实施。

  通过研究式保护的实施,取得了一批非遗保护成果。先后出版12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和一批学术专著。

1 2 共2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