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回望红旗渠
石耘
//www.workercn.cn2016-01-14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缺水成灾太心酸

  林县人民为什么要修红旗渠呢?缺水。

  据《林县志》记载,民国初年的一个除夕,今林州市任村镇桑耳庄村民桑林茂到离村7华里外的黄崖泉去担水,好不容易等了一天,到傍晚时分才担回一担水。他刚过门的媳妇焦急地抹黑到村外去迎接,一不小心把水桶碰翻一担水倾了个精光。新媳妇羞愧难当,当即回屋悬梁自尽了。采桑镇狐王洞村村民王老二的媳妇洗衣服时用水多了一点,婆婆说了她几句,她一气之下竟上吊自杀了。后来,王老二含悲忍痛将家搬到有水的桃园村,从此狐王洞村就没有了王姓人家。

  林县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区,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从明朝初年到民国初年的500多年间,全县发生严重旱灾高达20多次,其中出现人吃人现象的惨状就有5次,由此可知林县人民历史上因严重缺水而遭受的沉重灾难。

  人没有水不能生存,有水就有生命,有生命就会有一切,然而严重缺水却给林县人民祖祖辈辈带来了无穷的苦难。当时,在林县广大群众中流传着“吃水如吃油”的俗话,有一首民谣更是令人心酸:“咱林县,真苦寒,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得粮不收,雨少旱得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这首民谣可谓是当时林县干旱缺水面貌的真实写照。

  原康镇西南山的群众,一遇旱年就拖家带口,去几十里外的淅河沿岸的头道河村就水居住。因为缺水,很多山区小伙子娶不上媳妇。也是因为缺水,山村的闺女们都嫁到了山下,山下的闺女却宁死不愿嫁到山上。当时,仅任村镇牛岭村40岁以下的光棍汉就有30多个,不憨不傻、长得精神的小伙子就因为生在严重缺水的山区,找不来媳妇,被迫打一辈子光棍。

  有不少村庄的群众,赶着毛驴跑上十几里甚至几十里路去用桶驮水,回来时赶驴的人还要自己再挑上一担水。因此,林县人民古往今来养成了惜水如命的生存习惯。有些山村的农民,平时很少洗手、洗脸、洗衣服、更不会靠担水去洗澡,多数人只有在过年过节、走亲串友时才洗手、洗脸、换上件干净的衣服。

  为了得到上苍的恩赐,山区的群众宁可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也要捐款捐物修建龙王庙,每遇天旱必烧香叩头、焚香祷告,以祈求天神龙王降雨,给百姓带来甘霖。广大山区群众如此虔诚地求神祈雨,想水盼水几千年,过了一代又一代,干旱缺水的威胁仍像一把刀始终架在林县人民的脖子上,没有丝毫改变。

  痛下决心解决水问题

  1954年初夏,杨贵走马上任林县县委书记。

  在对全县的山区建设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后,他最终得出结论:缺水是导致当时林县贫困诸多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

  当时,全县有70多万人,耕地89万亩,而水浇地仅有1万余亩。全县有550个行政村,其中就有305个行政村人畜饮水困难,大多数村的群众要跑三五公里才能取到水,还有的村子群众甚至要跑更远的路程。

  林县县委领导成员大都是本地人,大都从小遭遇过因缺水而带来的苦难,因此大家对解决林县干旱缺水的问题有着非常一致的意见。县委一班人经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一致认为必须首先解决水的问题,才能使林县摆脱贫困。

  1956年5月召开的中共林县第二届代表大会,进一步总结了此前山区水利建设的经验,讨论通过了林县12年山区建设全面规划方案。紧接着,一场以治山治水为中心、促进农业生产大发展的群众运动,在全县展开。

  1957年11月,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山区生产座谈会,会议最后发出了“要把现在贫瘠的山区建设成为繁荣幸福的新山区”的伟大号召,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山区群众建设新山区的热情。同年12月,中共林县二届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林县1956年至1967年农业发展规划》,杨贵代表县委在会上作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全县水利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向全县人民发出了“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战斗口号,以期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的面貌。

  会后,全县上下掀起了大搞水利建设和绿化荒山的群众运动。1958年初,县委又召开了青年建设山区积极分子誓师大会,对热爱山区、兴办水利的积极分子进行了表彰,并提出了“头可断,血可流,不建设好林县不罢休”的庄严号召。县里组织群众先后修建了淇南渠、淇北渠、英雄渠和南谷洞、要子街、弓上等水库,一时间水利工程建设在全县遍地开花。

  林县山区轰轰烈烈的水利建设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已逐步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58年11月1日,毛泽东主席赴郑州参加第一次郑州会议,途经新乡火车站时还亲切接见了杨贵同志,得到了如此之高的礼遇,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1 2 3 4 共4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