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救命的“脐带血”千万要保住
——从非遗传承人培训说开去
苑利
//www.workercn.cn2016-01-22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老街、古河、旧宅子的现代生活 本文摄影 李韵

地戏面具

苗寨门口给游客敬酒的苗家小女孩

唐卡绘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最稳定的文化DNA。有了它,一个民族便可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知道自己以何种方式更容易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它也是一个民族必备的“脐带血”,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外来文化如何冲击,自身传统如何失落,只要保护好这最后一袋“脐带血”,这个民族的传统即或命悬一线,也能起死回生。

  随着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的启动,一些大专院校在培训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最突出的就是,对传承人所传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大规模改造。

  证据一:一所大学在培训唐卡传承人时,要求传承人必须学习素描、色彩、透视等西方绘画基础。

  证据二:一所大学在培训纺织类非遗传承人时,要求传承人必须锐意创新,将最时髦的日本卡通形象编织到自己的土布上。

  证据三:一所大学在培训泥塑传承人时,重点传授的不是本国的泥塑技法,而是西洋雕塑的基本法则。

  证据四:一所大学在培训音乐类遗产传承人时,公开反对传承人使用工尺谱,就连发音,也要求改成美声唱法。

  …………

  可以想见,如果传承人言听计从,经过如此培训,至少传承了1300多年的正宗的唐卡绘制技艺没有了,至少传承了2000多年之久的地道的传统纺织图案没有了,至少传承了1500多年的减字谱演奏技艺没有了,各个民族的原生态民歌没有了……倘若再这样培训下去,不消说百年,可能十年之后,我们恐怕也很难再找出敢称之为正宗的非遗了。

  也许有人会说:文化的交流、融合是历史的必然,有必要大动肝火么?我们尊重一切外来文明。中华民族在5000年发展历程中,已经深深感受到外来文明,包括中外文明的融合给自身带来的巨大好处。但我们同样清楚,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最具民族特色、最具地域标志性特点且已经十分濒危的传统文化资源。它是一个民族最稳定的文化DNA。有了它,一个民族便可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便可知道自己以何种方式更容易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它也是一个民族必备的“脐带血”,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外来文化如何冲击,自身传统如何失落,只要保护好这最后一袋“脐带血”,这个民族的传统即或命悬一线,也能起死回生。

1 2 3 共3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