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用陶渊明的清风降降温
鲁枢元
//www.workercn.cn2016-03-29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重于外者而内拙”,对于外物的过度依赖,必然会淤塞心灵内在的悟性与灵性。如今不少人选择的仍是这种外在的、物化的生存观念与生活模式。这对于人类的福祉、对于地球生物圈的生态平衡,是不明智的

  在中国许多经济发达地区,产值、产品已积压过剩,冗余消费、奢侈消费蔓延。同时并行的是,环境压力日趋严峻,民众心态变得浮躁。人们的幸福感究竟是随着物质的发展提升了还是下降了,确实是个值得回味的问题。

  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内心的欢乐与幸福并不决定于大量物质财富的拥有,真正有品位的生活也并不决定于大量物质财富的消费。附带出的“定律”还有:一、对于一般人来说,要想拥有大量物质财富,首先要将有限的生命付诸艰苦、繁重的工作与劳动,而且并不会都是自己喜爱的工作与劳动;二、“重于外者而内拙”,对于外物的过度依赖,又必然会淤塞自己心灵内在的悟性与灵性。

  常识归常识,如今世界上不少人选择的仍然是这种外在的、物化的生存观念与生活模式。这对于人类的福祉、对于地球生物圈的生态平衡,是不明智的。许多年前,在我刚刚开始关注生态问题时,就曾经提出这样一条建议:能否营造一种“低物质损耗的高品位生活方式”?

  后来,我找到一个楷模,那就是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陶渊明作为一个杰出的个体,在消耗很少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使自己的生存境界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度——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这位田园诗人的生活中,固然不乏劳苦与艰辛,但更多地是洋溢着诗意与欢乐。它远非万丈红尘中的肌肤之欢、口腹之乐。而是,“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

  频频出现的“清”字,寓意着洁净、清澈、明晰、宁静。陶渊明的超级粉丝、自命陶渊明“转世灵童”的苏东坡,则把这种以“清”为格调的生活品位概括为“清欢”。人间真味是渗透了自然精神的清新、清醇世界,而不是浓妆艳抹、披金挂银、灯红酒绿、满汉全席。

  按照以往的成见,这“清欢”或被认为只是文人高士的雅兴。我倒认为,从生态批评的意义上说,这显然是一种既能够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又获得超越物质享受之上的精神愉悦,是一种高品位的生活情调。

  清欢,作为一种生活的品位,实际上是由另一种生存境界所支撑的,那就是“素心”。陶诗有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陶渊明是素心人,他引为同道、视为知己的也是素心人。素者,原意为未曾染色的白色生绢,引申为天然、纯朴、率真、简约、节俭、清廉;素心人即具备上述品格的人。

  对于此类素心人来说,住房不须太宽大,能够遮风避雨就行;耕田织布、衣食无忧,就心满意足了;高官厚禄不足引以为荣,清贫自守也非什么丢人的事;一生怀抱着自己的清白,绝不会拿品德做交易,到官场商场换个好价钱。

  在生活物质极端匮乏的时代,这种素心人的清欢也许只是少数“真人”“高士”罕见的操行与举止,一般民众难以仿效,也不必仿效。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健康的、淳朴的生活方式正受到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难道还不该吹进陶渊明的这缕清风,给那些发烧、发昏的人降降温吗?

  什么是真正的欢乐与幸福?美国当代生态批评家艾伦·杜宁得出如下结论:“消费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是微乎其微的。”幸福生活的三个源泉是“适当的劳作”“融洽的人际关系”“属于自己的闲暇”,而这些条件的满足并不绝对地依赖大量金钱。

  政治与经济或许仍然是一个社会的大舞台,但做一个“素心人”,也是每个人要紧的底色。法国学者波德里亚曾在《消费社会》中发出强烈呼吁:“重要的是要给消费社会额外附加一个灵魂以把握它。”那么,这里我们就推荐一个东方的、古老的、诗界的灵魂——陶渊明,他曾经以他的“素心”,在清贫生活中获取精神上最高品位的欢愉,在最低消费的前提下为人类的生态文化作出大贡献。(作者为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黄河科技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