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让群众成为乡土文化的主角
刘冰
//www.workercn.cn2016-03-31来源:新疆日报
分享到:更多

  

  如果我们能培养出一大批农牧区、社区文艺骨干,打造一批乡土文化能人,让他们在自己的社区、农村大舞台中展示才华,成为业余文化活动的明星主角,他们就能成为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骨干力量,就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月27日,在伊宁市艺术剧院,当塔城地区的情景歌舞剧《家园之恋》在一片欢快的音乐声中落下帷幕时,千余名各族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这台以“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的演出,令现场观众赏心悦目,并感受到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和珍惜美好生活的一片真情。

  然而,舞台上这些表演自如的演员居然都是普通的工人、个体工商户、退休干部和农牧民。因为热爱艺术表演,他们焕发出了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舞台剧排练中,以实际行动展示热爱家乡的情怀。

  这些年,在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的引导下,尤其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在援疆省市的鼎力支援下,全区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此,生活在基层的各族群众感触最深,许多喜欢表演艺术的普通群众渴望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抒发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唤醒曾经被蒙骗的人,让他们迷途知返,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中。

  在2015年10月底举办的自治区“去极端化”戏剧周活动中,伊宁县歌舞团的话剧《春寒》反响强烈。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两天三场的演出,3000多名观众将会场挤得水泄不通,没有座位就站着,挤不进去就在窗口、门口远远观看;剧情跌宕,拨人心弦,观众感同身受,一些人眼泪禁不住地直往下流。那些来自群众身边的一个个真实故事改编成话剧后,用群众的语言演绎由专业演员和群众演员共同表演,百姓喜欢看也很接地气,叩动心扉,引发更多人的强烈共鸣。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富裕起来的农牧民不再为吃穿发愁,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于是,“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的呼声四起。“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无法满足各族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持续需求,农牧民总觉得身边的人演得好,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贴近。各族群众真正盼望的是有一支常年看得见、听得着的自家人的演出队伍。伊宁市“社区大舞台”节目深受群众欢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区大舞台”多年来一直坚持群众演、演群众的原则,老百姓通过唱、说、舞、讲等形式,反映社会发展新变化,抓住了观众的心,这就是群众自己演出的独特魅力所在。

  我们不仅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两者结合,让文化扎根乡土,把文化留在村居,让群众自己写、写自己,自己唱、唱自己,自己演、演自己,通过民间艺术、群众舞台,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培育各族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以优秀的文艺作品鼓舞人,将现代文明新风尚传播到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共同筑牢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防线,形成用现代文化对冲宗教极端思想的良好局面。

  如果我们能培养出一大批农牧区、社区文艺骨干,打造一批乡土文化能人,让他们在自己的社区、农村大舞台中展示才华,成为业余文化活动的明星主角,他们就能成为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骨干力量,就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