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前行之力
沈亚 宁涛
//www.workercn.cn2016-05-11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4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习主席在学习时指出,中央政治局这次学习安排这个题目,主要是想通过了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总结历史经验,为新形势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借鉴。这也告诉我们,历史的馈赠中蕴含着取之不竭的为政之道和政治智慧。

  陈云同志曾说:“新发展要从旧阵地出发。”历史文化中蕴含着修身之道、廉政之道、天人之道、用人之道、法治之道、民本之道、义利之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阐述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说的是在社会治理中保持底线思维的重要性:“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告诫领导干部要老实做人干净干事……从这些千锤百炼、言近旨远的警句中,可以窥见历史文化中蕴含的智慧、经验和镜鉴。

  清初学者顾炎武曾告诫学人,要“习六艺之文”“考百王之典”“综当代之务”,就是因为学习历史文化可以使人知兴衰之理、明荣辱之别、养浩然之气。我国历代优秀的从政者大多知道读史明智、知古鉴今的道理,留下了《资治通鉴》《群书治要》等一批光焰万丈的经典之作。

  共产党人历来善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毛泽东一生手不释卷,博览群书,而且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1945年4月,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在谈到我们应采取的方针时,毛泽东说,第一条,是老子的哲学,“不为天下先”,就是我们不打第一枪;第二条,是《左传》上讲的,“退避三舍”,你来了,我让一下;第三条,是《礼记》上讲的,“礼尚往来”,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他经常随手拈来,恰到好处,既生动贴切,又深刻有力,无不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激荡。

  文化如水,育万物而不争,逾千壑而不息。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一位外国学者认为,一事物或观念若绵延三代及以上者,即具有传统的意义;其延续时间愈长,则文化价值愈高。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内在活力。

  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一书中写道:“不是要你到历史中去采摘耀眼的花朵,应该去获取熔岩一般运行奔腾的地火。”今天,从经济发展的“中等收入陷阱”,到人口红利的“刘易斯拐点”;从国际政治的“修昔底德陷阱”,到兴衰治乱的“历史周期律”,面对各种挑战,从历史文化中寻求应对之策无疑是个好办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能捧着金饭碗讨饭吃,更不能视精华若无物,奉糟粕为至宝,而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努力吸吮历史馈赠的文化养分,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智慧、历史经验和人文素养。(作者单位:解放军工程兵学院)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