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官是我的官,事是你的事
游宇明
//www.workercn.cn2016-08-15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眼开眼闭》,选自《帝国崩溃前的影像——晚清连环画中的晚清社会》,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皇权社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莫过于做官。晚清拥有公务员资格的人常常是官员定额的数倍甚至数十、上百倍。然而,想做官的人这么多,喜欢干事的却寥寥无几,以致官场经常出现各种笑话。

  魏光焘做甘肃平庆固泾道时,固原驻军中有几个士兵逃亡,怎么也找不到,便叫胥吏制作公文通令所属各府及直隶州缉捕。但胥吏做事马虎,竟然将朝廷直辖的奉天府列入所属各府中,并且将府尹写成知府。奉天府尹松林接此通令,怒发冲冠,当即行文质问魏光焘。魏氏只好托朝中要人做工作,并自称门生,送给松林一万两银子,才平息此事。第二年,松林致信魏光焘,请其代买数十袭玄狐、猞猁等珍稀动物的皮子,魏光焘明知松林是第二次敲竹杠,还是乖乖地花上一万两银子办了这件事。

  一些官员对公文敷衍塞责,对日常政事也是能推给别人就尽量推给别人,因此造成胥吏权势熏天、胡作非为。胥吏,就是官府那些实际办事的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办事员与科员。这些人熟悉某一方面或某一部门办事的规则、例案,但难登仕版,于是世代以此为生。官府衙门中掌文案的小吏,部院衙门中的堂吏、门吏、都吏、书吏、知印、火房、典狱都可以归入此类。晚清下级官员去上级衙门办事,上级官员顶多表个态,具体办事的都是胥吏,官员平时也很少检查胥吏的工作,就算检查也看不出名堂。在胥吏中,依附于户部的又是最牛的。那时内外战争甚频,经常需要报销军费,少则数十万,多则上百、上千万。户部胥吏办事有个规矩,他先不管你的军费开支符不符合规定,而看你愿送多少钱,送的钱足够,不合规也可以报销;送的钱不够,合规他也要找岔子,有时驳辩长达数年还不能结清。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后,湘淮军需报销的军费数以千万计。清政府于同治三年七月颁布上谕,各路统兵将帅免于造册报销,曾国藩感激涕零,他写信给儿子说:“真中兴特恩也。我朝酬庸之重,以此次最隆。”曾国藩是个清官,并未从军费里得到什么好处,他之所以这样兴奋,是因为当时的官员极不作为,他去报销军费,必须与贪婪的下层胥吏打交道,这会让他吃尽苦头。

  皇权时代,读书人做官的目的一是为了发财,二是为了光宗耀祖,真正有政治理想的微乎其微。正因为如此,没得到职位的时候,他们会拍马溜须、跑跑送送;有了职位,他们则索贿受贿、纸醉金迷,对做事半点兴趣也没有。历史上,流连于勾栏酒肆、与人斗奢争富的几乎都是各级官员。“业余生活”这样丰富,履行职责自然退到了次而又次的地位。

  晚清官员的不喜欢做事,也与科举考试的知识导向有关。在清代,想做官无非三种方式:科举获胜、捐纳、恩荫,其中科举是最主要的通道。而科举考试的内容不外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考生学来学去,无非是读点古文,政治、经济、宗教、教育、军事等等其他领域的知识无须关注。而当官却是需要专业的,比如做知县、知府、巡抚要懂政治,做总兵、提辖、总督得懂军事,做盐道、河督之类的要懂经济、水利,这就使得多数官员坐到位子上之后,会感到无所适从。面对做事能力的缺乏,有点进取心的官员当然会努力学习,没有进取心的自然就会混日子。

  皇帝富有天下,他说什么就是什么,想提拔谁就是谁,而皇帝一般都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对外界的情况缺乏了解,他提拔官员看的往往不是官员的政绩,而是看谁经常在他面前晃来晃去。历史上不爱做事、却通过吹牛拍马做上大官的人比比皆是。因为前途并不取决于政绩,官员也就少有将职责内的事情做好的动力。

  一个社会终究是靠做事的人支撑的,当大家都不想奉献、只想获得,整个社会的糜烂与衰败也就成了必然。清朝的灭亡原因多多,官员的不作为应该是其中之一。(作者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