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强国建设
武军威
//www.workercn.cn2016-09-21来源:河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全面研判党情、国情、世情后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人民的热切愿望。

  建设文化强国是坚持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的需要。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和情感纽带,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在社会大转型大变革中起价值引导、意识培育作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义重大。

  建设文化强国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某种程度上说,当今的时代正在成为一个文化的时代,文化产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文化产业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强大优势。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文化的地位将会越来越突出,作用将会越来越凸显。

  建设文化强国是掌握国际话语权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但我们的文化传播影响力还不够。抓好文化强国建设,就要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

  建设文化强国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发展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系统工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相辅相成,任何一个方面滞后都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的发展。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应在已有的成就与基础上提速提质。

  建设文化强国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享有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享有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这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前提。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形式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此,要站在党和国家总体战略布局的高度,深刻理解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文化建设是大事情、文化产业是大产业、文化战略是大战略的思想观念,真正把文化建设摆上位、抓到位。

  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最深层次的要素,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要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体现到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抓好文化设施建设。要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条件,真正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要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着力建设文化广场、图书馆、博物馆等基础性文化设施,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抓好优秀文化作品创作。大量优秀文化作品的涌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重挖掘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文艺精品,真正发挥好文化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抓好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要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打造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比如,我省推出的武林风、梨园春等文化名牌,不但形成了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产业链,而且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对弘扬传统文化、展现民族精神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人是生产力中最关键的因素,加快文化强国建设,人才是关键。要积极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把文化建设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开展文化人才培训,着力打造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文化人才队伍,大力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影响力的名家大师。(作者单位:省委宣传部)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