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王南湜
//www.workercn.cn2015-01-05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政治哲学上个世纪后期在国外复兴和近10多年来在我国兴起,可以说是中外思想史上的大事,使这一沉寂多年的研究领域在世界范围成为显学。就其基本价值取向和理论内涵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包含政治哲学和正义理论的。我们应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同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马克思主义具有政治哲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政治哲学特别是正义理论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近几十年热烈讨论的问题。尽管艾伦·伍德等西方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但如果认真研究、仔细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是包含政治哲学和正义理论内涵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存在,可从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找到证据。《资本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解释,但在其具体概念规定中却包含政治哲学的价值原则。这当中,剥削概念便是突出例证。所谓剥削,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剥夺和削弱他人获得不应获得的东西。在《资本论》中,剥削的含义虽然是特定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包含一般的不当获得的意思。而所谓不当或应当,就不能不涉及价值判断,而非单纯事实判断。这就意味着,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包含分配正义的观念。

  另外,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最后部分所论述的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自由王国概念,更在直接意义上包含一种价值原则的预设。马克思写道:“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在这两段话中,“外在目的”和“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这两个短语表明,马克思关于自由王国的构想包含某种目的论观念。人们一般认为,目的论是唯心主义的,在马克思那里不可能存在目的论。但如果将其限定在人类活动的历史领域,目的论就并非唯心主义的专利,也可以有唯物主义的人类学目的论或实践目的论。对于人类自觉活动历史的阐释,全然排除目的论是不可能的。而无论何种目的论,只能基于某种价值原则来构建。如果仔细考察马克思的著作就会发现,其中确实包含一种基于实践活动反思的目的论思想。在马克思的思想中,理想社会是人类这种特殊存在物的本性或能力的充分发展所要求的。正是对自由王国和理想社会可能性的论证,奠定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价值基础。

  当然,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只是零散地存在于他对资本主义进行科学分析的著作之中,并未构成一个完整理论体系。而且,这些思想主要关注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理想社会价值原则的构想,并未过多涉及现实政治生活的构建原则。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代中国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时结合今天的实际进行创新发展。

  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

  马克思著作中与政治哲学最为切近的论述,当属《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分配原则的讨论。与在其他著作中只是对理想性政治哲学原则加以论述不同,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权利理论。但长期以来,这一思想被误认为是一种关于过渡时期社会的论述,即将社会主义理解为一个缺乏稳定性的过渡时期。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既然社会主义社会只是一种短暂的、不稳定的过渡形态,就无法也无需为之建立一种稳定的政治哲学理论。这种看法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与构建陷入困境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为走出这一困境提供了基础。在这一理论中,社会主义不仅具有现实性,同时具有稳定性、持续性。这一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至少需要100年,而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时间就更长了。如果一种社会形态是长久、稳定存在的,那么,其政治生活也就具有稳定形式,也就需要一种对这种政治生活进行反思、说明其何以可能的政治哲学。因此,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建立在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分配形式的论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

  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中,一方面,“生产者的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且“这里通行的是调节商品交换(就它是等价的交换而言)的同一原则”;另一方面,“内容和形式都改变了”“原则和实践在这里已不再互相矛盾”。这就是说,在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实行按劳分配,剥削的可能性被排除了,但这一分配原则仍有可能导致收入的不平等甚至贫富分化。因此,“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这意味着有必要依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原则,对这种不平等作出限定或调节。但又由于“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因而这种指向实质平等的限定或调节只能有限度的,而不能指向平均主义。这就启示我们,如果将按劳分配原则与人的全面发展原则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建构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理论乃至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无疑,上述内容只是提供了一个基本理论框架。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体系,尚须对马克思的有关思想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阐发。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所涉及的只是那种排除了产品交换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的分配原则,而这种社会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社会实际是大不相同的。因而,要真正切中当代中国社会的实情,还需结合我们今天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作出创造性发展。(作者为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