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新常态下青岛“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
谭思明 王栋
//www.workercn.cn2015-06-06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更多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趋势和新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中央明确提出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和增长点。“十三五”期间,青岛科技创新工作应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打造经济转型升级新引擎,确立国家战略布局新定位,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开辟科技创新治理新格局,发挥好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新常态的核心作用,形成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新局面,使青岛成为国际知名的蓝色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之城。

  一、全球视野谋划布局,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

  以互联网和智能信息化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着新的增长点,新的技术和产业将会逐步涌现,新的生产组织、消费和服务模式将会随之产生,新的商业和金融模式应运而生。这些新的增长点将深刻地影响到未来城市的地位和竞争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目的在于掌握新一代产业核心关键技术,谋求在未来产业生态中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一是把握科技创新新特征,辨识技术研发新动向。全面掌握跟踪全球科技产业发展方向,掌握好新科技和新产业的发展动向就是要依靠产业和行业一线专家、领域尖端智库和咨询机构,做好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情报和预见工作,这是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基础。

  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突出城市的特色和个性。明确青岛城市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整合优势领域的创新资源,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确立自身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中的领先地位。

  三是坚持开放创新、协同创新。随着创新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在创新中靠单打独斗已跟不上形势,要掌握新一轮变革中的核心关键技术,必须依靠高端创新资源的引进与合作,需要有良好的配套体系和协同机制做保障。因此,应加大高端创新资源引进链接,创新院所引进建设模式,完善创新服务和政策配套体系,建立有效的开放和协同创新系统。

  二、推动大众创新创业,打造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特征的新常态将是“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要更加注重激发市场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更加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这也预示着“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要成为驱动青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是加速发展蓝色高端新兴产业,加快推动蓝高新产业发展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高端装备、海工装备、海洋仪器仪表、智能机器人、石墨烯、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组织实施一批自主创新重大专项,加快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二是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推动青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在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增效提质,要坚持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信息技术、基因生物技术在传统农业、养殖业中的应用,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研究制定我市“互联网+”发展规划,制定系列行动方案。

  三是完善创业孵化支持体系,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市场化、产业化的创新创业是培育青岛城市经济新增长点的关键,要加快构建完整的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创业服务体系,促进技术中介、科技金融、创业辅导、专业咨询等创业服务机构与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服务载体的进一步结合,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载体;进一步简政放权,提升行政效率,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配套扶持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和政策体系。

  四是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的主导者。进一步深入实施“千帆计划”,出台完善配套实施细则,采取多种普惠方式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后补助政策范围,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十大千亿产业链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

  五是进一步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建设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要支持新型专业研发机构和组织建设,鼓励研发、检测、认证等第三方服务外包发展,推进全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与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国家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与中介机构,鼓励探索技术转移模式创新;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青岛专利代办处建设,引进培育各类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加快知识产权与专利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完善方式灵活有效、风险分散可控、覆盖科技企业成长全周期的科技金融体系。

  三、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确立青岛在国家新一轮开发开放中的新定位

  确立新时期国家战略布局中城市的功能定位将会是青岛在“十三五”期间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工作在这其中将会处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应当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是进一步突出蓝色科技优势,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蓝色科技创新中心。新时期,具有国际和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可能成为国家战略布局中的新亮点。进一步扩展青岛在蓝色科技上的影响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蓝色科技创新中心有助于提升青岛蓝色领军城市建设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地位。

  二是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加快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全球创新网络。将科技创新的开放合作融入新的全面开放格局。扩大与欧洲、日韩、东南亚和俄罗斯等国的合作交流,探索设立世界海洋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组织总部和交流平台;支持海尔、南车四方等龙头企业“走出去”,到欧洲、东南亚等地建设海外研发中心。

  三要进一步融入山东省“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战略,发挥好龙头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全市高新区发展布局,整合“一谷两区”科技创新资源,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向中高端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积极参与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加快推进各类国家级试点、示范工作,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金融、贸易、民生等其他城市功能的融合,围绕电动汽车、智能交通等领域建设产业特色鲜明、创新功能突出的新型科技园区。

  四、发挥海洋科技优势,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新支点

  青岛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地理、环境、区位和科技资源,汇聚了全国超过一半的海洋科技人才,拥有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潜基地等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在深海资源开发、海洋新兴产业培育、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科技、人才和平台的基础与优势。发挥好自身的海洋科技和平台优势,打造海洋强国战略的新支点将是青岛“十三五”期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一是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加快海洋与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的深度融合,强化海洋创新驱动力,推进海洋产业模式创新,提升海洋产业渗透力,拓展海洋经济影响力。

  二是加快推进蓝色硅谷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高地建设。主要围绕海洋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实施科技研发机构集聚、人才培养引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公共服务和生态科技新城建设等五大工程。

  三是全面推进西海岸新区建设。主要围绕产业化和新兴产业培育,大力提升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新兴产业,重点建设海洋药物、海洋监测设备、海洋腐蚀防护等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引进装备制造、海水利用、海洋能利用等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围绕深海资源勘探、科学考察等领域部署建设基础科研平台,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研究。

  四是着力提升青岛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聚焦“1+5”产业发展,重点建设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化基地,大力推进国际软件园、国际机器人产业园、石墨烯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和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蓝贝创新园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聚集国内外高端创新机构和人才。

  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开辟科技创新治理的新格局

  新常态、新形势下,建设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市场化的创新管理体系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科技管理部门需要审视自身的职能、组织、管理机制与方式,率先以更加开放、更加先进、更加有效的方式担当这场创新管理变革的先驱者和示范者。

  一是加快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改革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政府不再从事项目的日常管理和资金的具体分配,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管理科技项目。统一市级科技管理平台,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健全委托专业机构项目管理的规程、资质认定和监督办法。突出政府的顶层设计、评估和监管职能,强化科技法规、规章、规划和政策实施,增强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发挥好规划的引导作用。

  二是要提高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效率。完善部门联席、区市联动制度,统筹各级各类科技财政资金,建立重大项目投入联合决策机制。财政科技资金重点用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鼓励创新创业等方面,调整科技计划体系,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模式,强化预算资金与科技政策匹配,建立财政科技投入与社会资金搭配机制,扩大财政资金资本性支出范围,逐步提高科技资金的基金化和市场化比例。

  三是改革科技评价和考核制度。加快探索项目评审、机构评估和人才评价“三评”改革,基础研究项目向开创性、原创性研究倾斜,鼓励自由探索,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宽容失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坚持由市场决定研发方向、检验项目成果、评估项目绩效的管理组织方式,提高产业专家和产业化指标在项目评审中的比重,完善企业主体、院所支撑、政府扶持的技术创新协同组织模式。

  四是创新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机制。推动人才培育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有机结合,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健全创新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促进科技人员柔性流动、服务企业。深入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全面推进“青岛英才211”计划,制定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柔性引进政策,完善房租补贴、设备购置、团队建设及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五是研究制定和完善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相关政策,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落实扩大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范围、小微企业免税、加快设备折旧等普惠性政策。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探索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研究制定有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股权奖励等金融、财税、人才激励政策。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