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时代需要更多胡杨般的老师
葛剑平
//www.workercn.cn2015-09-09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离不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大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更有能力担当起传承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走过校园里启功先生所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之碑,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个教师节对北京师范大学师生的殷殷叮咛——“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回响耳畔。总书记语重心长的话语,深刻地诠释了教师的责任与担当,让每一位教师心中涌动着一股股暖流,也让我更加想念那些给予我人生幸运的老师们,他们是那么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

  我出生成长在祖国边疆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小学到高中,享受的却都是优质教育,我的老师大多都毕业于名牌高校。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边疆,即使条件艰苦,即使受到不公平待遇,即使社会压力很大,他们依然激情地站在三尺讲台前,旁征博引,雄视古今,联通中外,毫不受外界负面的影响,我们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知识,感受到爱与责任,感受到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这种智力“支援”,让我们这些西部地区的孩子们受益匪浅。1980年9月,我如愿以偿地成为新疆八一农学院“生态学师资班”的新生,遇到了一大批留学海外和国内著名高校毕业的老师,他们是一群骨子里流淌着“军垦”精神的知识分子。现为著名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张新时老师当时是我们的班主任,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新疆默默耕耘30多年。虽然改革开放初期,考取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可他还是坚持创办了当时我国为数不多的生态学专业,带着我们快乐地走进荒漠、草原和高山冰川,“唠叨”着自然之美,为我们开启生态学大门。

  大学时代一本印刷简陋但内容精美的《森林生态学》带我走进了一个神秘奇妙的森林世界,当年我就考取了这部教材的主编李景文老师的研究生。第一次见到了浩瀚的东北原始大森林,从此便与森林结下不解之缘。李先生做学问认真,不仅翻阅大量的国内外书刊,掌握国外森林生态研究学的最新动态,更重要的是40多年来几乎每年都坚持深入林区,向森林生产实践学习。他常对我说: “要务实、坚韧和不空谈,尽力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人生光规划是规划不出来的;所谓理想,不是光靠脑袋想,而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多读书,多到林区去,才能使书本理论与林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有所创新和前进。”他将东北、全国和世界的森林联系在一起,整天看书和思考都离不开森林。现在,年近九十的李先生依然时常挂念着东北森林生态建设。

  教师的言传身教就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回顾我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位老师,既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而是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起新疆一种特有的树种——胡杨,“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默默无闻地在荒凉贫瘠的沙漠中撑起生命的绿荫,滋润和培育着下一代,向我们诠释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内涵。

  当好践行和传播核心价值的园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作为学生思想的启蒙者,科学的传播者,文化的影响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教师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国民的文明文化程度。我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近30年,一方面目睹了高等教育伴随着改革开放蓬勃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辉煌成果;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钱学森之问”所反映出的问题。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高校,应当从各个层面为大学生们努力营造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生态环境”,只有价值观正确,才有可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我是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老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孙儒泳院士、郑光美院士和徐汝梅老院长等学界泰斗的德行感召下,我们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注意因材施教,不仅仅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同时引导学生们重视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了解、认识和认同。

  有人说现在90后的学生浮躁,其实不然,他们都很优秀,很聪明。跑野外,上山取样,都能吃苦耐劳。每一代人都有其特色和优势,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善于抓住他们的特点,给他们提供锻炼和成长的机会,让他们静下心来,找到成就感。对任何社会现象,不只是简单地关注,而是要通过野外课程实践和科学调查研究,了解、感受和触摸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要在充分认知国情环境、背景和格局下,学会自己想问题和分析问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例如,针对中国东北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维持机制这一基础科学问题,生态学科一代又一代研究生连续10余年开展科学调查和研究,团队成员克服众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艰苦环境,在中国境内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野生动物长期定位监测网络,首次系统研究了中国境内东北虎豹的活动规律,科学地证实了中国东北境内至少有27只东北虎和42只东北豹的长期活动规律,为中国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种群恢复与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伴随着这一漫长的科学求索,这些青年学子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不计个人名利,放下自己的小家小业,增添了忧国忧民的赤诚情怀;他们的“状态”更加成熟和理性,树立起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独立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同时他们也更加“生态”,找准了自己的“生态位”,把国家生态建设作为己任,积极参与成果转化。

  从古至今,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对知识分子的崇尚,赋予了教师崇高的地位,使大学成为学术的殿堂。作为中国高校的一名教师,不仅有理由感到自豪,而且有义务担当重任: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个人修养、致力授业解惑,关心学校建设,关注社会问题。这些既关乎学风、校风建设、体现大学的风范,也紧系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影响社会风气的形成。只有率先在高校树立为人、治学、处世的典范,继而致力于以这些良好的风范影响社会,才能推动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助力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