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浅谈语文教学的艺术之美
张建梅
//www.workercn.cn2015-10-14来源:中工网—《山西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不是虚幻难测的,是实实在在的呈现。一个有追求的语文教师完全可以从一般教学经验的“此岸”,通过实践的积累、探索、创新,达到理想的教学艺术的“彼岸”,让自己的课堂散发出艺术美的气息,吸引更多的学生驻足流连。

  马·埃利奥特曾说:“美,什么是美?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大量的美。”课堂就是生活的浓缩,课堂就是人生最有趣味的地方。

  文学以它特有的方式反映着广阔的社会生活,而语文课堂又以它承载文学的功能深刻地演绎着文学。当课堂充满着艺术气息时,它就是美的殿堂。

  一、疏密有致的内容美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是古人在谈论中国画构图时的名句。语文课堂教学也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内容,便放手让他们自己学,或者以读带讲,一笔带过,这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留白。然而,对于文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则必须浓墨重彩,仔细地多讲一些。在教学中,更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

  例如:在教学《枣核》一文中,便注意“疏”、“密”结合。“本课的线索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只需要仔细地读几遍课文就能很快找到答案,不需要我费太多口舌,这便是教学中的“疏”。而文中的重点:为什么几个小小的枣核就能反映深沉的爱国情感以及课文结尾的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这些都需要我重点讲解。于是,我结合前文所说的“本课线索”讲,把前后文贯穿起来,学生很快知道:爱国是一种深沉的感情,可以寄托在小小的物件上,从而理解了“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主句点题之语。在此我花费了较长的时间讲解课文,这就是教学中的“密”。“疏”与“密”的结合,学生就能更好地学课文。

  二、张弛有道的节奏美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其实生命正是在张弛中律动。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当教学内容简单,学生自己可以读懂,或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时,可以稍稍加快些教学节奏。反之,教学内容比较难,文字枯燥,要表现的道理比较抽象,或是课文中的重点部分则要“动作慢”,要细细讲解,逐句品味。

  如教学《甜甜的泥土》时,引导学生通过“泥土是甜的”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先让学生找出反映甜泥土的句子,找到后,便讲讲读读,通过朗读、讲解,学生渐渐地明白了,那甜丝丝的泥土,有可能是作者的想象,但却巧妙地表现了家庭离异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作者希望至爱至亲应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教学这一环节时,运用了“慢节奏”。但对于文中事情的起因和结果,便用“快节奏”,让学生自己读。教学中有“张”有“弛”,张弛有度,对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语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巧拙自如的方法美

  “守拙用巧”是语文课堂上必须遵循的规律。“拙”,这里指的是遵循常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守拙,就是要遵循课标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用巧”,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则。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常规,又要突破常规,两者结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围绕重点部分读思议是突出教学重点的常规教法,这是“拙”;把重点的突破渗透到预习或专门性的练习中,这是“巧”。抒情性浓的课文,读读议议是“拙”,以读带讲是“巧”;意境优美的课文,引导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是“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是“巧”。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逐一概括出常识性知识要点,是“拙”;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参照阅读,加深对常识性知识的理解,是“巧”。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特点,确定是守拙还是用巧,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抑扬智慧的语言美

  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往往可以进入艺术的境界。音高得当,音强适中,具有语声美。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具有言辞美。语言精确、精炼、精妙,将作者文中之情与教者、学者的胸中之情融为一体,形成心理共振的效应。

  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具有旋律美;语速快慢有间,断续适当,张弛有度,具有节奏美;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具有情趣美。

  幽默是人生的一大智慧,幽默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分寸、火候掌握得当,既幽默,又不同于滑稽和讽刺,更不是油腔滑调,低级趣味。智慧的教学语言能成为学生语言的盛宴。

  语文课堂风格是多姿多彩的,或深沉含蓄,或严谨庄雅,或蕴味理智,或谐趣潇洒,都是充满热情与智慧,严谨与洒脱的元素。每名教师虽然教学风格不同,但以每人所有的生活阅历及工作热情,会营造出各不相同的课堂氛围。而语文课堂的生动性和多样性及它特有的艺术性也就因人而异地表现出来。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不是虚幻难测的,是实实在在的呈现。一个有追求的语文教师完全可以从一般教学经验的“此岸”,通过实践的积累、探索、创新,达到理想的教学艺术的“彼岸”,让自己的课堂散发出艺术美的气息,吸引更多的学生驻足流连。(作者单位:太原十八中)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