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虎妈”“狼爸”们该醒醒了
//www.workercn.cn2015-10-23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虎妈”“狼爸”式教育,短期内或许可以取得一些效果,但却容易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即便有看起来还比较成功的案例,也具有较大偶然性,不足为训。

  “虎妈”“狼爸”是最近几年冒出来的教育流行词语,但正如流行性感冒一样,流行不代表它就是对的,更不意味着可以对其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从诞生之日起,“虎妈”“狼爸”式教育就遭到众多家庭教育专家、家长的反对与驳斥,相关的大讨论在网上线下多次上演。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也涉及到了这一问题,明确指出: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消息传开,迅速引来新一轮热议。

  “虎妈”“狼爸”是怎么来的?早在2011年的时候,媒体有则热闻:“虎妈”——耶鲁大学某华裔女教授用严苛的“十大不准”规定,将女儿成功送入哈佛。与此同时,中国有位“狼爸”,以藤条为法宝,以“打”为教育秘诀,先后将三个孩子送进北大。由此,“虎妈”“狼爸”的说法逐渐开始流行,且成为了所谓的新潮教育词语。但不难发现,它所代表的是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理念和高压式的教育方法。

  《礼记·学记》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此话的原意是,一个人不接受教育、不好好学习,就难有大的作为和成就。但在现实语境下,“虎妈”“狼爸”大出风头,乃至颇受推崇,却也反映出一些家长对教育规律缺乏了解,教育经验不足,往往容易被一些看起来“简单易行”的教育理念所误导。

  在笔者看来,教育部或许正是看到了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这种不良倾向,且其影响已较为广泛,危害已较为深远,因此才公开予以反对,以免部分家长受错误教育理念的误导而不自知。这则关于家庭教育的指导意见,意在帮助家长摆正教育理念,给“虎妈”“狼爸”式的家庭教育败败火。

  尽管教育部给出了权威指导意见,但消息公布后,舆论场又开始了新一轮争论。比如,有人觉得,教育行政部门发文反对“虎妈”“狼爸”,虽有为学生减负的良好用意,却有“管得太宽”“使错了力”的嫌疑;还有论者提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到处存在的“抢跑赛场”,又怎能不让家长们长期焦虑,进而“高压”育才?

  上述言论多属于情绪化抱怨有余而严谨不足,并不能遮掩“虎妈”“狼爸”式教育的短板与软肋。

  笔者以为,“虎妈”“狼爸”式家庭教育,更像一种“饥不择食”或“病急乱投医”。事实上,对于这种简单粗暴的“威吓教育”和“棍棒教育”,不少专家学者一直明确表示反对。比如在2012年,当时就有一部颇具代表性的论著《不做虎妈狼爸》,作者以其多年当孩子妈妈、担任班主任的心得,通过缜密思考和研究提出:教育的真正灵魂,应当也必须是帮助孩子养成优秀人格,引导孩子发现人生价值,强调“人”的幸福成长。这本著作及其观点得到教育界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可和好评。

  有论者在媒体上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虎妈”“狼爸”出现和泛滥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和应试教育体制。这种论调并不新鲜,但凡谈到当前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人总是喜欢扯到这上面来。这显然是过分渲染夸大了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其实,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教育资源都不可能做到绝对均衡,考试竞争也将长期存在,社会竞争更是在天天上演,这些宏观层面的问题,不能成为部分家长对孩子采取简单粗暴的高压式教育的借口。

  “虎妈”“狼爸”们该醒醒了。从外部给孩子以粗暴的管理和压制,是盲目的短视行为。“虎妈”“狼爸”们的中短期目标,无非是让孩子考好成绩、进名校。我们看考入国内外顶尖名校的优秀学生的成长经历,不难发现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尊重和保护孩子的自我控制、自我学习能力。“虎妈”“狼爸”式教育,短期内或许可以取得一些效果,但却容易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即便有看起来还比较成功的案例,也具有较大偶然性,不足为训。唯有真正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消除种种盲目与短视,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期待“不做虎妈狼爸”成为更多家长的共识。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