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百篇论文被撤敲响学术警钟
樊树林
//www.workercn.cn2015-11-17来源:福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国际科技论文被视为一国科研实力的象征。然而,今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社撤销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8月,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撤回旗下10本学术期刊上发表的64篇论文,绝大部分来自中国。10月,拥有《柳叶刀》《细胞》等知名学术期刊的出版巨头爱思唯尔撤销旗下5种杂志中的9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

  百余篇国际论文轮番被撤,刺痛了学术界的颜面和神经,网络上甚至有“丢人丢到了国外”的鞭挞之语。虽说长期以来,公众对国内学术不端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但陡然间,100多篇国际科技论文被一些知名期刊拿下,不能不令人深思。

  资料表明,2002年至2012年11月,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02.26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论文共被引用665.34万次,排在世界第6位;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6.51次,有14个学科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应该说,我国的学术水平还是值得肯定的。

  这也验证了专家对论文被撤事件的评价:中国科学界的学术不端并非主流,不能因撤稿否定我国科研水平的总体提升和对世界的贡献。专家的话应是事实,但我们也要承认另一个事实,那就是国内学术界目前已出现学术失范的恶化倾向,如果不能痛定思痛,学术不端就会蔓延,势必会影响国家的创新步伐,不可小觑。

  就此事而言,在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被撤论文作者单位进行的调查后,这条“代写、代投、伪造同行评审”的国际论文“一条龙”服务灰色产业链浮出水面。正是有了这条灰色利益链条,很多科研工作者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付出重金雇人当枪手,并伪造同行评审而企图蒙混过关。不过,这一次他们可能拨拉错了算盘,但这不能否认以前就没有蒙混过关的案例。

  其实,关于学术规范和学风的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并且不断地加大论文抽查的力度,但雇枪手写论文,剽窃别人论文的例子仍然屡见不鲜。明显违反学术规范的丑事一再发生,这次又将脸面丢到了国外,让人如鲠在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急功近利的氛围浓厚,一些个人和单位不愿意埋首钻研却急于出成果;另一方面是目前的评价分配制度与学术成果的数量关系过于紧密,逼得一些人放弃操守;再者,国家的诚信体系尚不完善,学术自律与学术监督机制乏力,使得一些个人和单位有恃无恐。凡此种种,滋长学术失范之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源泉。防止学术进一步恶化,相关部门必须扎紧篱笆,进一步规范学术的成长。一是需要尽快完善征信系统,将学术造假等作为相关人士的污点,促其自律自警;二是对学术界的评价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剔除掉那些不必与学术成果挂钩的项目;三是完善对学术的监督机制,让科研人员始终在阳光下操作,对那些违反学术规范的进行严厉惩处;最后,对于网上等论文代写产业链,公安部门应该和互联网运营商合作,进行屏蔽或者打击。也许只有多方发力,学术失范现象才能得到有效遏制,国家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会步紧蹄疾。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