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群体特征
吴旻瑜 郭海骏 金凯
//www.workercn.cn2015-11-17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创新”是新一轮变革的“灵魂”。纵观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科技革命、产业革命都会需要大批不同以往的新人才,都会催生出相应的教育变革,新教育模式孕育出的新人才涌现又会将这一变革不断引向深入。相较以往,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也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意识到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但与发达国家相较,我国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家层面还未见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统一行动。受制于高考指挥棒,目前这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还主要局限在一小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我国还没有类似《美国创新战略——确保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繁荣》这样的战略文件推动国家行动。第二,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多元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还比较缺乏。以知识传授为主、按部就班的分科教学模式目前在我国还是主流,尽管一些学校在局部已经开展探索,但成果有限,模式还未形成,基于实证所构建的培养措施几近阙如。第三,针对基础教育阶段不同类型创新型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特点的选拔手段还不多。目前诸如高考、中考等标准化考试仍然是各级各类学校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这些“纸笔考试”实际上是对“答题效率”的一种考查,这种考查方式无法检验学生的“解题能力”,更无法检验学生的“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第四,社会及学界对各类创新型人才的群体特点和教育历程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充分。目前学界针对各类创新型人才群体特点和教育历程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建立在大规模调查基础上的实证研究更加稀缺。在全面调查、准确把握、深入研究各类创新型人才群体特点、教育历程的基础上,构建学生多元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针对各类创新型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特点的选拔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国家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已迫在眉睫。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选拔科学技术人才主要有学业考试和各类理科竞赛,根据教育部《2010年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办法》的规定,目前国内重要的理科竞赛分为两类:学科竞赛和科技竞赛。其中科技竞赛无给定知识点范围,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索迈进,与“创新”更为贴近,把这个群体称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是不为过的。但这个与“创新”最为贴近的群体,实际上却并不为人所知,根据笔者对某985高校的293名大学生所进行的各类竞赛知晓度的调查结果,大学生对科技竞赛的知晓度要远低于学科竞赛。

  为了深入把握这一群体的特点,笔者以素有“中学生诺贝尔奖”之称的ISEF获奖者为切入点,对2000至2014年间参赛的44个获奖项目组中57名参赛选手的发展情况进调查,深度访谈了其中21名参赛选手;并选取了上海市3所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见长的高中对其中的1075名高一、高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16PF人格量表测量。结果显示:第一,科创人才更外向,更善于与人交流;第二,科创人才更倾向选择富于挑战性的生活;第三,科创人才更具社会观察力、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第四,科创人才更加随和包容,更乐于听取他人意见;第五,科创人才更善创新,且创新方式异于奥赛人才(根据调查从人格特质来说科创人才的乐群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显著高于奥赛人才或普通学生,恃强性显著低于奥赛人才和普通学生,其余方面与奥赛人才或普通学生相比差异不显著)。此外,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在生涯发展上也显示出了一些特点:比如,在高等教育阶段专业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与中学科研项目相关的学科,这更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深化研究,他们良好的科研能力在高等教育阶段得到了进一步展现;科研相关性成为该群体职业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访谈显示,在ISEF参赛选手中,有意愿或已经修读博士学位的受访者超过七成,超八成的受访者选择了与科研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工作;工作后,他们都展现出了良好的科研素养和创造能力。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群体的人格特质特征鲜明,他们极富原创性、亲和力强、富于社会关怀、对于参与科学研究有着极高的热忱,具有成为跨学科科技拔尖领军人才的潜质。而对历届ISEF获奖者的追踪调查结果也从侧面支持了前述论断,六十多年来,包含ISEF在内的美国科学与公众社团(SSP)系列赛中,共走出了7名诺贝尔奖、2名菲尔兹奖获得者,5名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30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我国目前还没有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文件全面布局针对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战略。如前文所述,基础教育阶段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将提升中小学生多元创新能力纳入建设创新型国家整体战略势在必行。国家要将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视为重要的储备性战略人力资源,一是要为他们的培养和选拔制定专门的政策;二是要强化对包括科技创新人才在内的青少年专门性人才的追踪。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针对这一群体成长发展追踪数据库,及时把握、追踪了解这一群体的成长动态,根据动态及时改变教育方针、政策;另一方面要在后续高等教育阶段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培养措施,以充分释放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潜力。(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