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扎实推进中国海洋文明研究
李义平
//www.workercn.cn2015-11-17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世界历史上,西方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依海洋而兴的。在大航海时代崛起的西方国家不断对海外进行武力征服、殖民扩张,海洋文明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符号。20世纪,海洋文明进一步被一些发达国家意识形态化,他们夸大“海洋—陆地”二元对立,宣扬海洋代表西方、现代、民主、开放,而大陆代表东方、传统、专制、保守。在这种语境下,海洋文明的多样性被否定,中国的、非西方的海洋文明史被遗忘。这种“二元对立”的语境制约了我们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应高度重视对中国海洋文明史的研究。

  在过去相当长时期,许多人以西方的论述为标准,认为中国只有黄色文明(农业文明),没有蓝色文明(海洋文明)。这种观念认同黑格尔、马汉等西方思想家所描绘的海陆对立世界观,将中国传统观念纳入这一格局,构建出“中国是大陆国家,不是海洋国家;中国有海洋活动,没有海洋文明”的一套话语。直到今天,这种观念依然有很大影响。但大量研究成果证明,海洋文明并不是西方独有的文化现象。西方海洋文明在近现代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并不等同于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有海洋文明。海洋文明也并非天生就是先进文明,而有其自身变迁过程。还应看到,濒海国家和民族的海洋文明表现形式各不相同,都有其存在价值。

  中国海洋文明存在于海陆一体结构中。中国既是陆地国家,又是海洋国家,中华文明具有陆地与海洋双重特性。中华文明以农业文明为主体,同时包容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明共同体。海洋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和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文明的子系统,中国海洋文明的主体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早期是东夷、百越文化系统,先秦、秦汉时代是中原华夏与东夷、百越文化互动共生的文化系统,汉唐时代是汉族移民与夷、越后裔融合的文化系统,宋元以后则是汉蕃海商互联互通的文化系统。中国海洋文明与其他单纯依赖海洋国家的海洋文明不同,需要妥善处理内陆与海洋的关系,其理想状态是陆海平衡、陆海统筹。但在历史上,陆主海辅、重陆轻海、以陆制海的观点和政策常占上风,这个矛盾纠结困扰着中国走向海洋的历史选择。但是,不能因此就否认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海洋文化和勇于探索、崇尚和谐的海洋精神。中国海洋文明在中华文明内部结构中的这种复杂性,正是其区别于其他海洋文明尤其是西方海洋文明的重要特性。

  当前,我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兼顾陆地与海洋,建立在中国既是陆地国家又是海洋国家的历史土壤上,是统筹陆海大格局、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大手笔。它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力求与沿线国家建成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贯彻落实这一倡议,亟须我们加强中国海洋文明研究。中国海洋文明博大精深,留存下来的文献浩如烟海,但目前还缺乏全面的搜集和整理。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海洋史学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中国海洋文明的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则刚刚起步,中国的海洋叙事还显得力不从心。对此,应从基础性理论研究和专题研究入手,扎扎实实推进中国海洋文明研究。(作者为厦门大学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