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让互联网赋予教育更多想象力
杜博
//www.workercn.cn2016-03-30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站在岸上,我们永远无法体会游泳者的感受。面对新事物,急于盖棺论定,不如从远程视野来看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微风拂暖水,柳枝吐新芽。在这个万象更“新”的春天,我们似乎又迎来了互联网领域的另一则“鲶鱼故事”。

  故事的起初,是一个标题先声夺人:“一小时收入过万,在线辅导教师收入超‘网红’”,它迅速火遍网络,引发热议。原来,网上盛传一张在线辅导老师的课程清单,2617名学生购买了这位老师单价9元的高中物理在线直播课,扣除20%的在线平台分成后,他1小时的实际收入高达18842元。后来,这位教师通过媒体澄清:网上公布的时薪其实低了,自己最高时薪为25000元,“这个月的收入为20多万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去年6月,教育部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尽管未涵盖在线教育领域,但其中明确指出,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由其他教师、家长、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有偿补课。因此,此事最大的争议之一,便属在职教师做在线教师是否应该被禁止。

  反对者认为,在职教师在网络授课获得的收益更大,甚至担心出现课堂“留一手”、线上“多面手”的情况;赞同者则认为,在职教师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线授课,一方面让更多人有条件分享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创收——谁规定教师就一定要“茅屋被秋风所破”呢?

  这两种声音都有其合理之处。毕竟,义务教育资源不是商品,拿到市场上标价售卖,不符合教育的初衷。但考虑到与屡禁不止的昂贵课外补习班相比,在线网络课程更为普通家庭所接受,似乎也有存在的合理性。

  然而,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公共网络教育的供给。CNNIC最新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1亿人。其中,中小学教育用户使用率为37.7%,市场用户数量最大,需求也最强烈。如果能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类似MOOC的免费网络开放课程,将对普及义务教育和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意义重大。

  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恐怕是当下最基本的教育现实。与传统教育相比,在线教育提供的学习内容丰富,选择空间大,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尤其是对偏远地区的学生而言,意义更加重大,他们可以突破时空隔阂,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在《乔布斯传》中,乔布斯和比尔·盖茨在一次谈及教育问题时,都认为相较于对其他社会领域产生的影响,计算机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却小到令人吃惊。实际上,教育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仍未有本质改观,毕竟与社交、追剧、购物等相比,学习的吸引力确实有限,也正因如此,在线教育的兴起,起码值得首先在精神上支持一把。

  更不要说,一个国家的未来,人才是重要的支撑,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我们的传统教育已饱受诟病,在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的欠缺日益凸显,钱学森的“诺贝尔之问”仍然无解……放眼长远,教育革命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从知识到能力的提升,是从被动灌输转向主动学习、研究导向的学习,是通过教育改变人、塑造人。互联网已经给很多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教育会是下一个吗?

  “互联网+”赋予教育以想象力。我们的当务之急,应该是致力于打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缩小数字鸿沟,打破教育的围墙,推动教育资源均衡流动;思考如何让教育乘“互联网+”的东风,利用在线教育的优点去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优秀人才作出有益探索。这,才是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最重要问题。

  央视在某期《新闻调查》中说:“了解慕课或许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真正上一门慕课课程,毕竟站在岸上,我们永远无法去体会游泳者的感受”。前有MOOC的开放资源方式可借鉴,后有收费模式的在线课程受国内市场追捧,我们的公共网络教育能否迎头赶上,打造一个MOOC的中国义务教育版?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教育更怕因循守旧,与时俱进、革故鼎新,才是教书育人者必备的素养,是教育事业管理者应有的胸襟,也是“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的要务。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