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青少年身体素质关乎国家未来
王玫
//www.workercn.cn2016-05-03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更多

  

  青少年的体质和健康成长一直倍受关注,近年来,国家出台多份重要文件强调,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培养青少年体育生活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而与社会强烈呼声形成对比的是,青少年自我锻炼意识不强,还没建立起很强的自律能力,能够形成锻炼习惯的少之又少,故而,全体青少年体质状况不容乐观。梁启超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如果青少年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强,我们的国家就强盛不衰,而青少年体质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拥有良好的体质就需要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想要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不仅仅是外在行为表现,还需要青少年从心里接受这种行为方式,进而在主观意识上要求这种行为延续。在这种主观能动意识的驱使下,才会形成不间断的行为意识,在主观意识与心理形成统一的前提下就会驱动外在行为进行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为模式被加以筑固而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将多种外在行为训练与内在意志教育相结合,并将这种体育行为长期不间断地坚持下来,最后就会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形成的过程就是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过程。在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中需要有与这种习惯相对应的环境和相关的制度进行约束,并与青少年主观能动自觉性相互结合才能完成。

  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与学校和家庭有密切联系。从学校层面来看,初中到高中这段时期是青少年良好体育模式的成型期。初中时期孩子生理和心理都从儿童到青少年过渡,学业也从原来的三科增加到七科,为了适应加重的学业,很少有青少年自觉早起进行体育锻炼,学生留在学校的学习时间也加长了。这就需要学校和老师对体育锻炼持有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制定相关的体育锻炼制度,从制度层面上对青少年进行体育生活方式的加强。有位教育前辈说过,习惯的培养就是教育的基本任务。所以学校的任务就是制定与体育生活方式相关的规章制度,并要求学生按照这个规章制度进行,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引导和督促。同时,学校对青少年的管理不是针对某一个人的,而是对整体进行约束,这种模式不但能使个体在这种潜移默化中进行,从而使个体在各个方面都能达到锻炼的要求,同时这种群体的体育生活方式也会传给其他人,这样就对学校内的整个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了规划性培养。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整个体育师资力量的配置,同时配加各种体育活动,通过奖罚共进的形式将体育生活向前推进。利用这种良好的激励制度促使青少年完成从被动的体育生活模式向体育生活习惯过渡。

  从家庭层面来讲,如果家庭成员里有能够一直坚持体育生活方式的人,对青少年在这方面的生活方式的引导也会起到一个“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首先,必须先帮助孩子建立严格的作息时间,使体育生活方式被纳入生物钟规律中,让孩子在生活习惯中逐步建立固定的体育锻炼时间。同时要给孩子规定固定的休息时间表,每天晚上就寝时间固定,早晨起床时间固定,锻炼时间也要求固定。体育锻炼要求的是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在寒暑假,都不能改变即定的体育锻炼,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时间一长锻炼的习惯就会形成,而且习惯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其次,孩子的生活习惯与家长的以身作则是分不开的,如果家长能与孩子一起参加锻炼是最好的,因为大人的行为是孩子的模仿榜样,大人如果能带头锻炼,尤其是进行比赛,这对孩子兴趣的形成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对孩子习惯养成的有利促进。最后,体育锻炼要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年龄特点,安排合理的运动量及运动项目。孩子稍稍小一点的时候,对太强的体育活动承担不了,对某些事物好奇心强,注意力转移也快,所以不能进行大强度的体育锻炼。要以他感兴趣的方式进行,这样通过兴趣的引导使孩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