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以“人才红利”替代“人口红利”
黄健
//www.workercn.cn2016-05-03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本土员工创新能力薄弱、城市草根创新文化缺失、市民整体素质不高,这一切表明上海人才培育的内生性支撑力不足

  根据国际经验,短期看人才吸引政策或能产生快速效应。但从长远看,强有力的人才培育体系才是城市创新的源头活水

  科技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促进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支撑。重塑世界城市功能,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再构全球科技和经济发展版图,是许多国家和城市增强竞争力、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挑战的重要举措。

  近日,国务院印发《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正式拉开了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城市的序幕。要实现这一远景目标,不仅要集聚国际一流的科技人才、企业家人才、金融人才、风险投资人才等,更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强有力的城市人才支撑体系和创新文化培育体系,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管理、教育、设计、高技能等各类人才。

  内生性支撑不足

  尽管上海是全国各类人才云集之地,本地人口整体教育水平较高,且拥有集聚全球一流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的独特优势,但上海存在不少创新短板也是不争的事实。

  从拥有创新龙头企业的数量来看,上海与北京差距明显。以2014年中国互联网十强为例,上海无一家企业上榜,而北京有七家。到了2015年,上海仅入选一家,北京依然保持七家。

  同时,上海本土员工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无论是实体经济中的国有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本土员工严重缺失,全市高新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不足30%.再从城市文化视角看,上海虽然是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但对国内特别是草根的开放度和包容度明显不足。精致保守、安于现状的白领文化与创新文化有一定抵触,全社会缺乏宽容失败、激励草根的氛围。

  此外,上海人口整体素质水平也落后于北京、天津等地。研究显示,上海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43年,与高收入国家的挪威(12.6年)、澳大利亚(12.0)、美国(12.4)、新西兰(12.5)、加拿大(12.1)等差距较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2.86%,低于北京的49.03%、天津的37.04%和重庆的33.45%,仅相当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66.68%)的一半,与高收入国家平均值(72.09%)的差距更大。2012年上海每10万人口中,大学生数量为3550人。这也明显落后于北京的5696人、天津的4565人。

  人才是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核心要素。本土员工创新能力薄弱、城市草根创新文化缺失、市民整体素质不高,这一切表明上海人才培育的内生性支撑力不足。

  建2.0版学习型城市

  从全球领先的创新城市发展轨迹来看,究竟是依托人才集聚政策来大量吸引各地人才扎根,还是通过大力培育本地人才以使城市创新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才发展模式。

  根据国际经验,短期来看人才吸引政策或能产生快速效应。但从长远看,强有力的本地人才培育体系才是城市创新的源头活水。为此,不少城市采用混合模式,注重对各类本土人才的培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2013年以来,大力倡导“终身教育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学习型社会是城市的未来”等理念,这对上海构筑人才培育体系、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富有启示。

  近年来,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步伐加快。遍布各街镇的社区教育三级设施网络打造了市民家门口的学堂,一大批企业大学和员工培训中心成为员工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提升的主阵地,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为满足市民自我发展需求提供了多样选择。然而总体来看,上海的教育发展依然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以外的终身教育体系尚不成熟,缺少相应的保障,专业服务水平也亟待提高,服务人群更需拓展。一句话,终身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彰显。

  为此,我们有必要谋划好2.0版学习型城市建设蓝图,采用双轮驱动的教育发展战略,在注重学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同时,大幅度发展城市终身教育体系,以快速有效地提升城市人力资源存量水平,为科创中心建设构筑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体系。

  实现终身学习资源全覆盖

  2.0版学习型城市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构建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具有开放、灵活、普惠、自主特点,由学校教育体系和各类学校以外教育体系相互补充、相互融通、和谐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创造一个学习机会丰富、成才途径多样、学习成果得到认可、有力推动城市各类人才发展和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格局。

  企业是城市创新的重要主体。在全新的终身教育体系中,要大力引导和扶持大企业建好企业大学或员工培训中心,有效突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同时,也要注重为中小企业草根创新提供人才发展支撑。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高地。要积极推动开放大学和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提升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作出贡献。市场培训机构是对市民学习需求反应最快的机构。应充分引入市场机制,制订和完善鼓励社会培训机构、社会组织参与终身学习服务的政策,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各类人才培育。

  社区教育机构是社区居民增长才干、陶冶情操和形成社区组织力、凝聚力的学习共同体。要继续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机构,在区级层面理顺业余大学、社区学院与社区学校或农村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之间的关系,大力发挥社区教育机构促进地方发展的作用,促进普通市民学习,并服务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公共机构的教育服务力,依托互联网等移动虚拟学习空间,适应各类人群多样化学习需求,实现终身学习资源全覆盖。

  如何“四两拨千斤”

  要充分发挥终身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存量水平中的重要作用,以“人才红利”替代正在消失的“人口红利”,上海有必要为终身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十二五”期间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表明,政府对终身教育投入的不断增长,已经对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显著推动作用。新形势下,建议进一步将终身教育事业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教育规划之中,并将其视为公共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和政府督政的重要内容给予必要保障。

  要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推进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参与和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的协作性机制。目前,虽然设立了统筹各部门资源、共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领导体制,但其全面规划、综合协调、资源统合、评估监督等职能尚待进一步发挥。

  在制度创新方面,应借鉴国际经验重点构建好资格框架体系,对在不同教育和学习情境中获得的学习成果开展有效认定,尊重人们在学校以外机构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真知才干,形成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共同繁荣发展的格局,快速提升市民人均受教育年限。

  要大力培育一支具有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终身学习从业者队伍,规范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服务标准,大幅提升终身学习的品质与服务能力,发挥终身教育在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