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立足中国实际 做好中国学问
沈壮海
//www.workercn.cn2016-05-26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着眼于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历史、大逻辑、大趋势,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指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立足中国实际、做好中国学问的思想理念,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全篇,是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应有遵循,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术努力的应有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着眼于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历史、大逻辑、大趋势,精辟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指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立足中国实际、做好中国学问的思想理念,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讲话的全篇,是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应有遵循,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术努力的应有遵循。

  立足中国实际、做好中国学问,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哲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生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学问。要准确地观察人生与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化对人生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离不开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离不开科学的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以其对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武器。我们还应看到,任何一种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都有其价值立场、本质属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便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定性和必然性,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起点,也应是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进程的鲜明主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需要我们懂“马”信“马”,在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下足功夫,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内化为自己研究过程中的自觉持守与自觉运用,转化为自己研究过程中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不是束缚思维的教条,不是装点门面的挂画,而是发展的理论、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恩格斯曾经批评的那些“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现象,都不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应当引以为戒。

  立足中国实际、做好中国学问,必须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是为着满足自我心灵需要的玄想,而是为着解决相应的问题,有其明确指向和服务对象。因此,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任何哲学社会科学,都需要明确回答“为谁著书、为谁立说”的问题。

  在当代中国,我们所要建设的文化是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这一文化体系中重要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应当以人民大众为服务对象,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也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体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立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追求。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到研究导向上,就是旗帜鲜明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坚定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哲学社会科学生命力的源泉。脱离人民的生动实践,哲学社会科学便会成为无本之本、无源之水,既无用武之地,也无可用之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突破各式各样狭隘的学术研究的“个人兴趣”论,在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格局中审视自己的学术兴趣和学术定向,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拿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立足中国实际、做好中国学问,必须珍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和最大增量

  我们所要构建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在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已有基础上的新创造。在推进新创造新进步的资源与基础中,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所积累的成果,应当给予充分的珍视。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而摆在特别要把握好的三个方面资源之首的资源,即马克思主义的资源。这一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如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一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

  在现实的学术研究中,一讲到学术资源的开掘,不少人最为关注的便是“洋”资源、“古”资源,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学术资源。充分珍视这一“主体内容”和“最大增量”,在这一主体内容和最大增量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有的自觉自信与不二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还列举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把这些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研究好、阐发好并推动其创新深化,是进一步夯实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主体内容、在最大增量上形成新增量的根本切入点。

  立足中国实际、做好中国学问,必须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重大课题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古往今来,一切有创新的研究成果,无不来自于对新问题的敏锐把握,或对已有问题的创造性新解。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需要用发展着的理论来指导,也为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广阔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其根本原因在于,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些变革和实践提出了许多尚无答案、急需创造性探索予以回答的大问题、真问题、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面对”的宽阔视野出发提出的一系列“如何”,都是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都是迫切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着力求解的重大课题,都是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的地方。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围绕这些重大课题,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

  立足中国实际、做好中国学问,包括为解决人类问题提出中国方案

  我们所要构建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是封闭的,它在努力观照自我的同时,也一刻不忘观照世界;它包括立足中国实际、以解决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为指向的内容,也包括从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出发就解决人类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它是我们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个主题而丰富发展的学问,也是围绕中国与世界发展而形成的学问、贡献的智慧。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为人类文明进程做出了独特而辉煌的贡献,当下的中华民族同样应该为人类文明进程奉献新的智慧、做出新的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要遵循“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既要“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要“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强调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强调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些论述,清晰表达了我们所要构建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开放自信与人类关怀,阐明了解决民族性问题与解决世界性问题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所应具有的全球视野与世界意义,也指出了当代中国学人应有的学术努力。(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