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要面包还是要自由,这是个问题
//www.workercn.cn2016-09-02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漫画:徐简

  新生来了!同往年一样,随同“小鲜肉”来到大学的,是大批的家长,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七大姑八大姨,也都加入了送学生的队伍。校园里,时常看到家长们拿着行李、忙前忙后;儿女尽管上了大学,是成年人了,可家长们就是不能放手。从高考,填志愿,到读大学,找工作,似乎一路都有家长全程陪伴。大学生真的失去独立性了吗?大学是青年走向独立的开始,大学期间,他们应该具备精神独立的能力,并习得经济独立的技能。大学教育是否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毕业生脱离家人和校园的庇护,走向真正的自我独立。

  @王昱:不少中国父母热衷于凑在一块比孩子,找优越、叹差距。我常想,倘若让中国孩子凑在一块比家长,该是怎样的场景?很可能是寻安慰、唤共情。他们虽然职业不同,相貌各异,却有惊人的相似:悉知你的课业进展,为你预设专业,绘制人生蓝图,心甘情愿为你掏出前半生全部积蓄,还伺候着你的一日三餐。

  家长有时像总管上司,有时又像生活奴仆。然而,总管上司权力的棱角太坚硬,挤压孩子的独立学习能力。生活奴仆周到温馨的服务含糖量又太高,侵蚀着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很难想象一个从不被允许自作主张、独自做事的孩子,会怎么理解独立精神。在我看来,大学生独立的种子自出生就存在,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逐渐萌芽。至于它有无破土勃发之日,更多取决于外部环境是否适宜。

  @若尘:笔者有当高校辅导员的经历,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点“难题”。曾有“学霸”跟我说,她的“独来独往”让自己被孤立了,很难和别人打成一片,令她苦恼。也有“社会活动家”一天到晚地忙碌于社团和各种业余活动中,以为可以为自己的未来增加优势,可到头来,却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干什么。

  在生活能力之外,还有更多独立的能力需要学生逐步养成。不过,大学4年不正是给学生们成长的吗?社会对此不必着急,不必揪着大学生表现出的“不独立”不放。

  @遇见你所有星星:近年来,大学新生在入学期间被骗的事件并不少见。学生的社会阅历少,初到外地,很容易被坏人盯上。其次,父母送孩子上大学,不一定只为了事无巨细地照顾子女,很多家长抱着顺便到大城市旅游的心态陪同孩子报到,路上可能还需要孩子照顾父母。此外,父母送孩子上学毕竟多在新生入学时,此后四年,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独立往返于学校和家乡。父母送孩子报到,不见得因为孩子独立能力差。

  @邓有情:很多人即便工作了还依赖父母生活,他们认为,既然爸妈已经备好了买房的钱,不用奋斗也能过得很好。这种想法跟父母对子女无节制的宠爱不无关系:他们想方设法满足儿女的一切需求,努力铺平子女成长路上的“坑洼”,最终却让子女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成长时家里越穷、越苦的孩子反而越容易独立,也越有出息,走在了大数人前头去了。

1 2 3 4 5 6 共6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