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坚持不懈地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
全球化“事业链”不应被切断
董国政
//www.workercn.cn2017-01-04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对20多年前悄然而至的全球化,人们不啻谈论它,更置身其中,成为这一浪潮的参与者、推动者、分享者。如果借用“事业链”这个词来描述它,那么可以说,20多年来,尽管有起有伏,波澜跌宕,但总体上看,这条“事业链”是连贯的,说它方兴未艾、壮志正酬,也不算过分。

  经历2008年那场举世惊愕乃至慌乱的金融危机之后,一些发达国家的神经似乎变得日益脆弱,用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有些凌乱了。

  比如,在对待全球化的态度上就是如此。曾经自诩为“全球化领衔者”的美国,现在似乎要改弦更张,对全球化来一次切断其“事业链”的“手术”。

  静而观之,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思潮并非始于今日,但一个声称“主导全球化”的大国忽然叫喊着要变线变道,世人就不知道它的葫芦里到底要卖什么药了。贸易保护主义?新孤立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抑或兼而有之?

  的确,全球化与美国的关系非同寻常。美国知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形象地说,全球化“戴着米老鼠的耳朵,喝着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用WIN98在IBM的笔记本上进行计算”。但全球化是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其动力来源不单是美国一家。究其肇因,实则是20世纪70年代未80年代初,在中国走向改革开放新道路时,包括美国和英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或经济体,都试图通过改革和变革来摆脱自身的经济困境,谋求发展新动力,遂形成了一场世界范围的改革潮流。冷战结束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格局。

  全球化的攸关方谁都不可能是“唯一的受益者”,其另一面则是大家都是受益者。人们注意到,二战后的几十年中,地球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为其提供支持的正是世界贸易的爆炸式增长。统计显示,商品出口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0年的8%提高到了50年后的20%。今天的美国,有一半的出口流向与其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

  当美国是全球化最大赢家的时候,美国学者对于经济全球化几乎穷尽鼓吹之能事,并不断将全球化与自由、民主等理念联系起来。然而,随着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经济蒸蒸日上而美国的经济不断下滑,一些美国学者遂开始重新评估经济全球化,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一些人随之把美国说成是全球化的受害者,而非受益者。有识之士指出,发达国家之所以出现逆全球化的声音,不是因为受益不均或其利益受损,而是因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引擎作用改变了全球格局,因此,拿全球化来当消解不安的代罪羔羊。

  从全球治理的角度看,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潮流,甚可视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这一“事业链”今天不应被切断。切断了,对世界各国都没好处,对各国人民都没好处,对世界未来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实践逻辑告诉我们,用陈旧的思维方式规划不出全球化的未来;不正视和致力于解决全球治理结构同全球化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也不可能给全球化的未来带来光明。

  中国给出的方案是清晰明了的,那就是继续推进全球化进程,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

  可以预想,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力量之间的争吵和较量短期内不会停歇。但就像古人说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全球化作为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其“事业链”将在相关的各个领域和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延伸下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