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经典文献-正文
“赶考思维”断想
韩昱
//www.workercn.cn2015-04-13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1949年春,毛泽东在率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北京时说过一句后来众所周知的话,“进京赶考去”,表示“一定要考个好成绩”。60多年来,党中央反复强调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也往往把履职尽责比作考试,常常这样表态度、表决心,“要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那就是“赶考思维”。

  “赶考思维”体现着深邃的历史意识,时刻以治乱兴替的教训警示自己。我国有重史的文化传统,司马迁作《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光等人编纂《资治通鉴》,更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作。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以史为鉴”的思考方式,特别注重从历史长河中把握时代方位和事业坐标,从治乱兴替中总结得失,以历史教训教育警示全党。毛泽东熟读中国历史并融会贯通,他把进京比作“赶考”,直接地借鉴了李自成失败的教训,宣示“决不当李自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并身体力行,作出了学史用史鉴史的表率,再次强调“赶考”远未结束,也是要教育引导全党正确估价已经取得的成绩。这种着眼历史的思维方式,使中国共产党始终自警自省自励。

  “赶考思维”意味着强烈的担当精神,自觉把国家民族命运放到自己肩上。中国共产党是在外患深重、民族危亡的历史条件下成立的,从成立那天起,就义无反顾地把拯救国家民族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共产党一路“赶考”,围绕的总是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总考题和总目标,并根据不同时期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提出阶段性课题和任务。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成为领导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她能够捕捉历史发展的脉动和群众心里的期盼,以历史的自觉和战略的眼光,明确“点题”,即应该做什么;勇于“破题”,即应该怎样做,用以团结全党、率领群众为共同的目标一致奋斗。当年毛泽东提出“赶考”,考的是建立一个新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赶考”,考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种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支撑着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决定着党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不断为实现民族复兴“赶考”下去。

  “赶考思维”蕴含着真诚的为民情怀,始终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师生”关系。既然是“赶考”,当然就要有老师和考官。作为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主体作用有深刻和清醒的认知,反复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党员干部:“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正因为这样,我们党坚决反对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官僚习气,一贯要求党员干部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决反对自吹自擂、自我表扬的浮夸作风,鲜明提出群众标准,工作做得怎么样,效果好不好,最终要由群众说了算,看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