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经典文献-正文
“拯世为怀,爱华尤切”
——百年前美国李佳白博士揭露日本对华野心
蔡德贵
//www.workercn.cn2015-04-20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当时的报纸发表赞扬李佳白的文章(邦佐 图)

近代美国在华传教士、尚贤堂及其报刊创办人李佳白博士(邦佐 图)

  美国人李佳白博士(Gilbert Reid,1857-1927),于清末民初与中国政界、学界、商界交游颇广。他在中国知名度极高,被包括《辞海》在内的几十部辞书收录。胡素萍的博士论文《李佳白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让我们知道李佳白虽然有失误,但是他一生的主流,是一直深爱着中国。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一百年前就对日本侵华野心进行了揭露。

  揭露日本文化崇拜武力、轻视仁义的倾向和日本企图霸占他国领土的野心

  1914年日本军队进攻青岛时,站在中国立场上的李佳白,在9月17日《大陆报》上发表《上日本内阁总理大偎伯书》,义正词严地警告他,“立命国人停止围攻青岛之计划,并使贵国恪循天理,毋徒从人欲,当以公平、辑睦之道待中、德及世界各国”,对日本文化崇拜武力、轻视仁义的倾向和企图霸占他国领土的野心揭露无遗。当时的报纸发表赞扬李佳白的文章,指出:善夫李佳白博士之喻日本,曰“含食满口,气塞而死”,曰“今日之狂吞,适以成他日之噎症。”

  本来,李佳白是赞赏日本的,说“日本未维新之先,读中国之诗书,习中国之文字,人才寥若晨星。既维新之后,四十年来,日本政府,改用西学,设立各级学校,罗真才,备国用”,培养出来的学生“皆系明体达用、奋发有为之士”。他期盼的是,日本维新成亚洲强国后,应该承担维护各国在远东共同利益的责任,也应该维护中国的主权独立及领土完整。但是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尤其1914年日本强占青岛战役后,他抛弃了对日本的希望,在各大报章揭露日本对华的野心。

  李佳白发表致日相大偎伯的信函之后,在《尚贤堂纪事》,而后在更为著名的《东方杂志》1915年第3号连续发表《论日本对于东亚之大志》、《中国之以日抵日策》、《中国之防御外患策(译公论西报)》三篇文章,揭露日本企图控制中国乃至东亚的企图。他认为,日本攻占青岛是最初目标,其背后的企图是“所欲得之权利,不专在山东,而在各省。”“不在垄断中外通商及经济借款之利益,而在握中国之政权兵权。”“欲使各国权利之最高级,让归日有。”“凡在东亚之大小各国,尽推日本为最大能力之国而奉之为领首。”

  提醒中国,外患必发于日本,日本“以囊括东亚为最后之策略”,中国对日本应有严密的防范措施

  李佳白提醒中国,外患必发于日本,为此中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中国四围,去日本即海,去海即法,去法即英,去英即俄,去俄即日本,四面受敌,撤尽屏藩,钢轨云连,火轮电掣,中华自此多事矣。”其危险程度,中国是“以一羊而处于群虎之间”,“要之,今日之中国,国势之危险疲弱,早已至于情见势绌、莫可掩护之境。”

  中国最危险的敌人是日本,日本“以囊括东亚为最后之策略”。因此,应对日本有严密的防范措施:

  一是以日抵日,充分利用日国内政、商、学各界的反对力量,胁迫日政府放弃既定方针。他分析说:“盖日本政界中,其不愿使侵略之政策,而致中国于难者,实居多数也”,商界担心“政府以强横手段对待中国,致引起排日之恶情”,会影响对华商业利益,所以“对于通商主义也恒重”,“侵略主义则恒轻”。宗教界及和平人士则“所抱之宗旨,不第欲以兄弟之谊待中国”,这些人的思想及言论,“皆与武力派之旨趣不同”,是“中国所乐得取可以为利用者”。

  二是“以外御外”,“既可假日人之力以抵御日本,自更可假欧美各国之力以抵御日本”,中国以共同的利害关系,利用欧美各国共同抵制日本的扩张。日本的侵略策略“实不仅为中国所患,要亦为欧美各国患”。李佳白得出结论:“中国不第应备手续以为欧洲议和时提出之计,且仍可望各国了悟破坏均势之为害,保护均势之有益,以至诚之志合保中国之主权。并鉴于欧战之前车,群愿保欧亚之和平。以公理不以武力,如是则中国亦不必消耗巨费,扩张海陆军以谋有战胜他国之一日,尽可于公理相待之下,尽力以图国运之昌明。”

  三是中国应“善为预备”,“善用其外交之手腕”。中国外交人员“务须操以精细之心思,出以远到之眼光,运以灵敏之手腕,知之确,办之明,表而出之,靡不清晰。”政府聘用外交顾问应小心谨慎,“须择其人为中立,心无偏蔽,不第具法律之智识,且洞悉中外之情势者,方可奉以为咨询之人。”运用灵活多样的外交方式,以获取国际社会的支持。“中国能播其议论于各国,而更选聘中国之人才,使其时向各国之社会发表意见。”

  站在中国立场,维护中国利益,提出中国自救自强之策略

  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李佳白主张“他力不足恃”,中国人应该自救,“中国一日不底于亡,即一日在可救之列。毋以垂绝而坐待其毙,当于临危而力救其生。”自救首要的是提高国力,包括四项:一,兴农政以靖奸宄;二,设口岸以固险要;三,开铁路以宏规模;四,兴矿务以收利权。他还提出,要改变中国现状,应采取四项措施:一曰养民有要;二曰教民知本;三曰和睦有序;四曰武备亟讲。他还进一步提出中国还要做到三点:一,改变民族性。“使脱离死气而作生气,务撤悲观而易乐观”,“国民之心理固不必以武力欠缺,故而惭忸,尤不必以武力欠缺故而自馁。” 二,消除劣根性。李佳白认为“包羞讳饰”是中国人的劣根性,“面子文化”极为普遍,“故淬历之精神,卒颓唐而莫由激发,军事然,外交然,即种种之政务事业亦莫不然。”“是毅力之不可少,而虚骄之所在,必祛也。” 三,坚持公理。李佳白主张中国应该坚持以国际公理对待各国。

  李佳白“拯世为怀,爱华尤切”。他不无深情地说:“吾人对于中国具天然之友爱,固切望其刻意自强,奠定内忧,消弭外患,永为东亚之强国者。”他在1923年7月19日《国际公报》上发表的《庆祝中华》一文中说:挚爱中国乃是希望中国获得和平,“促进中国之和平”。在《和好要言·自序》里,他说:“比年以来,朝廷与各国讲信修好,睦谊益敦。而反观在下者,则尚未能屏除成见,无诈无虞。窃恐始则因意气而互相诟病,继则以诟病而生妒恨,终则以妒恨而遂起间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不息,将成江河。其几至微,其害至大。佳白心焉忧之,思有以维持调护于其间,因不揣固陋,自去年秋间起,每两礼拜演讲一次,以和好为题……”李佳白认为,“天下唯和平二字可以永久存在。争斗之事不过一时之冲动,其最后之结果,仍必归于和平。”他希望“中国士大夫之深明时事者,与外人推诚布公,不存歧视,屏抵拒之策而为调处之方。将见遐迩一体,中外幸福。”中国在“四面受敌,撤尽屏藩”的情形下,应消除排外心理,“与外人推诚布公,不存歧视,屏抵拒之策而为调处之方。”(作者为山东大学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