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理论书库-正文
安全社会学
龚维斌
//www.workercn.cn2016-08-22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安全问题上,不仅需要安全治理的工具理性,更需要强调安全保障、安全治理的价值理性——

“安全社会学”刍议

《安全社会学》,颜烨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技术风险、制度风险裹挟着自然灾害、战争冲突等传统性风险,叠加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至于今天人们更加渴求安全。对于安全问题,国内外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予以关注和研究。近年出版的《安全社会学》一书,代表了国内学者对安全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分支学科所进行的体系性探索。

  通过解决“不平等”问题,来解决“不安全”问题

  安全社会学即是研究人的安全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因素、社会过程、社会功能及其本质规律的一门应用性交叉学科。

  其实,社会学本身就具有研究社会安定有序的学科使命,如孔德在创建社会学时,就将“进步”和“秩序”视为社会学的两大基石,其中“秩序”就是社会安定和谐的诉求。而马克思的“异化”论、马克斯·韦伯的科层理性“铁笼”,以及哈贝马斯的“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和侵蚀、福柯的“监狱社会”困惑、吉登斯和贝克对于增长主义和极权主义的现代性反思等等,都力图从宏观上阐释人之“本体性安全”正在深深受到“存在性焦虑”的煎熬。因此,我们今天力图将“(人的)安全”视为一种实体性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探索创建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体系。社会学力图从社会系统论、社会结构角度找寻解决安全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寻求社会秩序的合理建构和社会结构的优化调整,即结构性治理,根本上是要通过解决“不平等”问题,来解决“不安全”问题。

  本书作者提出:安全社会学与灾难社会学、风险社会学等究竟有何区别?正如风险社会理论大师贝克所言,风险是介于安全与毁灭(灾变)之间的一个中间状态。言外之意,当人的各种理性如科技理性、经济理性、法律理性、危机管控理性、应急救援理性、福利保障理性等,能够化解风险的时候,人或社会就会逐渐变得安全;相反,当人类理性不足或者理性作用失灵的时候,风险就会转化为灾难。也就是说,三者虽然密切相关,但有各自研究的范畴和主题。

  大体而言,灾难(灾害)社会学着重围绕灾难-社会的关系,研究灾难(灾害)发生的社会原因、社会过程及其社会效应的规律性,强调灾变发生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灾变发生时的自救、互救与公救问题,与安全社会学所强调的应急救援、危机应对等安全理性有交集。其中,灾难社会学中的“社会脆弱性”概念,一方面揭示了人类社会在大自然面前的脆弱无助、抗逆性过弱,另一方面反映了政府、企业、社会三者关系中,社会子系统的力量比较脆弱。

  化解风险的过程,与安全社会学密切相关

  风险社会学不等于风险社会理论,而是一种学科体系。风险社会学基于风险-社会的关系,着重研究各类风险现象的社会原因、社会过程和社会效应(包括风险的社会处置)及其规律。化解风险的过程其实就是安全过程,显然与安全社会学富有交集。与吉登斯强调个体的反思性不同,与贝克强调社会力量(有组织不负责任)不同,卢曼的风险社会学更强调系统辩证意义的风险,认为社会中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做出对自己有益的行动的情形,任何决策者的风险都是被影响人的风险,因而强调反思的力量在于系统本身,这样他在传承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的同时,不断植入现象学的因素,从而构建起他的风险社会学理论。

  本书作者认为:风险是绝对的客观存在,安全、灾变都是相对的,即没有绝对的安全存在。安全社会学虽然围绕安全-社会的关系展开,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全本身更是人类的一种理性活动。人作为理性化的社会行动者,有安全需求必有安全行动,一种理性化的、主动性的社会行动(而非被动的安全行为)。这种安全行动理性不仅能够通过社会互动形成包含一定规范、互惠、信任、网络在内的安全结构,也会受制于宏观社会系统中的各类结构性因素,诸如资源机会配置不均衡、不平等的阶层结构、城乡二元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家庭和组织结构等;再进一步说,安全结构镶嵌于社会系统之中,形成独自变迁的安全系统,同时也反过来统帅或再生安全结构及其变迁、安全理性及其行动。这实际上体现了社会学的传统核心命题“行动-结构”。澳大利亚社会学家马尔科姆·沃特斯将社会学的理论研究链条概括为“行动-理性-结构-系统”四大方面。因此,安全社会学同样可以沿着这一分析链条,构建起“安全行动-安全理性-安全结构-安全系统”的分析逻辑,并围绕这一逻辑构建起完整的学科体系框架,使得这门学科不断走向成熟。

  研究安全社会学,回避不了对社会结构的分析

  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其中的社会阶层结构更是社会结构的本质所在,因而研究安全社会学,回避不了对社会结构的分析。纵观当今复杂的安全风险问题,无不具有社会结构性原因,如政府-企业-社会的关系结构、官员-企业主-民众的关系结构、经济-政治-社会的关系结构,或者城乡关系结构等不均衡性问题。对此,本书作者认为,必须从根本上优化结构调整,才能达到安全治本,即“结构性安全治理”,这才是真正的“预防为本”;而不仅仅是从技术、法律制度、经济投入、监控管理等手段进行治理,这些都不过是治标。

  作者还提出,今天有的政府部门恰恰将治标当作治本,走向了极端安全主义理性,以至于为维稳而维稳、为经济增长抓安全,其结果当然不能如愿。这恰恰是安全社会学需要反思的问题,进一步说,即我们不仅仅需要安全治理的工具理性,更需要强调安全保障、安全治理的伦理价值理性。(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