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滚动-正文
曾国藩改“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系后人附会
//www.workercn.cn2015-04-27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刘江华在2015年第3期《读书》撰文指出:曾国藩改“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的故事流传很广。杨树达先生《汉文文言修辞学》有这样一段记载:

  闻诸先辈云:平江李次青元度本书生,不知兵。曾国藩令其将兵作战,屡战屡败。国藩大怒,拟奏文劾之,有“屡战屡败”语。曾幕中有为李缓颊者,倒为“屡败屡战”,意便大异。

  杨树达此说中,是曾国藩参李元度的奏折被幕宾将“屡战屡败”修改为“屡败屡战”。而台湾教育研究院2012年推出的“教育部”《成语典》修订本中,则解释为李元度替曾国藩修改:

  相传曾国藩率领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屡吃败仗,曾国藩上书朝廷,言及屡战屡败,经李元度更改为屡败屡战,以显示其奋勇无畏的作战精神。

  无论是幕僚所改,还是曾国藩自己修改,似乎都不重要,都肯定曾国藩将改为“屡败屡战”的折片奏报了朝廷。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自咸丰四年(1854)正月曾国藩衡阳出兵起,李元度就出任曾国藩幕宾,帮助办理营务。这年三月曾国藩靖港兵败、退居长沙城外妙高峰时,曾两度想自杀,被李元度等幕僚所救。多年来,曾国藩视李氏为莫逆,感念非常。为表谢意和诚意,曾国藩还告诉李母,想“与次青约成婚姻,以申永好”。当时,因李元度的两个儿子皆已订婚,便约如果李元度再有第三个儿子,便以弟弟曾国荃的次女或三女许之。后因双方儿女的年龄差异过大,此议终未得成。直到曾国藩死后,才有其孙曾广铨与李元度之女成亲。

  至于李元度带兵,则是咸丰五年(1855)后之事。他带的平江勇,并非一开始就屡战屡败——曾于咸丰六年(1856)二三月收复过江西进贤县、东乡县并于三月底进兵抚州城下。抚州城下,李元度一开始还多次获胜,由候补同知升为同知。

  咸丰六年九月,李元度抚州营寨被太平军攻陷,第一次为曾国藩所参:“即选同知李元度,调度失宜,请旨革去花翎、同知,仍以知县候补。”但其中,并无“屡败屡战”之语。

  咸丰十年(1806),新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奏调李元度为安徽皖南道,命其统带所募之三千平江勇于八月上旬赶赴自己所驻扎的祁门大营。李元度十六日接防徽州,二十四日,太平军侍王李世贤便率四万多人围攻徽州。李元度只坚守一天一夜,二十五日,徽州即告陷落。

  最初几天里,由于太平军包围,音讯难通,曾国藩一直不知李元度的下落,以为其已经殉难。但很快,曾国藩得悉李元度并未殉难,逃出后游走于“浙江衢州、江西广信等处”,迟迟不回祁门大营。咸丰十年九月十六日,曾国藩上折参劾李元度:“至徽州之陷,皖南道李元度躁扰愎谏,既不稳修营垒,又不能坚守待援,仅守一昼夜而溃。贻误大局,责无可辞!……相应请旨将李元度革职拿问,以示惩儆。”但通读全折,也无“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之语。

  得知曾国藩参奏自己之后,李元度愤而跑回湖南老家。对于李元度这种擅自脱离门户的行为,曾国藩自然十分恼怒。二月二十二日,曾国藩在代新授江苏布政使的弟弟曾国荃上谢恩折时,附《参李元度片》,第三次参劾李元度。但此折片中,同样也没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之语。也就是说,曾国藩虽然多次参劾李元度,但参折中并没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之语。而遍查《曾国藩年谱》、《曾国藩全集·奏稿》等史料,也都没有如传言所说的“屡败屡战”之语。由此推测,曾国藩改“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的说法,是后人因其用兵、做事能坚持并因此走出困厄、成就大功而附会的。(邱平 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