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滚动-正文
“中国的‘双城记’:比较视野下的北京与上海城市历史”学术研讨会简述
靳宝
//www.workercn.cn2015-08-05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日前,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史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的‘双城记’:比较视野下的北京与上海城市历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以及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等国内外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60余人参加会议,共提交论文48篇。

  本次研讨会采取大会主题演讲、学术讨论和圆桌会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谭维克和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史研究中心主任姜进分别致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先后发表题为“北京研究的可能性”与“以北京为‘他者’的近代上海”的主题演讲。陈平原对20年来北京大学中文系关于北京城市研究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进行了回顾和思考。他指出,从文学角度出发观察北京城市,弥补了既有研究的不足,丰富了北京的文学想象和历史记忆,但由于学科训练、知识背景等方面的限制,这一研究往往回避了经济、市政、建筑等同样很有意义的话题,使其显得缺乏“硬度”和“深度”,今后有待于既高屋建瓴又言简意赅地重塑北京整体形象的著作出现。相对于上海研究,北京研究起步较晚。由于城市特点的不同,北京研究易陷入城市研究和国家历史研究之间的纠缠,边界比较模糊,实际上其城市层次更为丰富、线索更加复杂,研究潜力也更大。许纪霖则以北京作为“他者”来观察上海,认为北京与上海代表了中国的南北城市文化,可以互为他者,比照研究。作为一个政治中心,北京的城市发展展现的不是地方政治,而是国家政治的变迁历程。近代以来,北京知识分子的主体主要在大学,作为国家精英,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传统,除了专业兴趣以外,他们关怀的主要是国家与天下大事。上海则不一样,从晚清开始,作为一个通商口岸城市,其政治权力一直处于多元化的状态。对于上海的文化精英来讲,上海既不是家也不是国,而是一座城,一座有自身机理、血脉和灵魂的城市。因此,北京与上海在城市发展历史各个领域都有值得深入探究的命题,开展比较研究前景广阔。

  与会学者主要围绕近代北京与上海的城市空间、城市景观、城市治理、城市犯罪、城市消费、城市日常生活、城市认同、城市情结、城市文学想象、城市性格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在圆桌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城市史研究的内容和学科建设以及城市比较研究方法与理论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不少富有建设性的认识和思考。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所长、北京古都学会会长王岗指出,北京和上海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座城市,相应的“北京研究”与“上海研究”也呈现出各自的学术理路和鲜明的学术特色。通过比较研究,深入探讨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会专家认为,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拓展城市史研究的新问题、丰富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框架、建立城市史研究的新图景,提供了宝贵的对话平台。这次研讨会只是一个开端,今后将进一步推动京沪两地学者的文化和学术交流,以上海的眼光看北京,以北京的视角观察上海,互为他者,促进相关研究不断深入。(作者单位: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