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头条-正文
追寻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
杨亮
//www.workercn.cn2015-01-16来源:甘肃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文化是一种公共资源。文化资源的禀赋能否顺利转化为文化产品,衍生为文化资本、转化为旅游经济,就需要我们寻找一种能携带文化载体的符号,借此来表达和传播文化资源固有的特征和历史属性。

  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符号,文化的存在形式必须依附于有形的实体,抑或依附于人的精神。今天,站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桥头堡的甘肃,让封存千年的文化宝藏再度“抽出新芽”,迸发出“含苞待放”的远古神韵,需要我们抓住国家“向西挺进”的战略机遇,叫醒沉睡千年的历史沉淀。将这些文物遗迹、历史传说、民族风情、红色记忆等携带的符号价值和符号意蕴,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可触摸的文字、图像、漫画、音频、视频等具象符号语言,并为这些“文化符号”搭建与现代人逻辑思维、知识结构、情感认知、价值理念、道德诉求、消费需求、欲望表达等相契合、相贯通的桥梁隧道,从而让符号携带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符码以直观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

  以世界文化遗产中涉及我省的玉门关遗址、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为例来说,这些遗址在古代中国曾是重要的关隘、交通枢纽、驿站。这些遗址在饱经千年血雨腥风后,今天我们只能从古人留下的壁画、书法、诗词中去揣摩、去感知、去追寻。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只是些陶器、骨角器、石器、蚌器、原始雕塑等艺术珍品及房屋建筑遗址,但是这些实物所承载的符号已经衍生成了一种古文化,一种追溯华夏文明,探索人类起源的宝贵史料和精神珍宝。

  甘肃,边塞诗人的故乡,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代诗人李白《关山月》中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让硝烟弥漫的古战场跃入眼帘。从表面上看,描写玉门关的这些符号所代表的物质形体,早已褪去于历史硝烟中,成了一种文化记忆、历史遐想、精神追寻,但是在今天看来,这些有形的物质符号所表征的意义和内涵,并没有从历史的尘埃中褪去,相反,这些符号蕴含的文化价值却在日益彰显。

  因此,古老的文化精粹要想顺利地进入到当今人们的头脑中,并让其在人们的灵魂深处“生根发芽”,我们必须寻求富有张力的“符号标本”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真谛。如我们可以选择石窟、玉门关、瓜州等富有历史印迹的符号,来拍摄系列纪录片、电视剧、电影等影音节目,来记录和传播丝路文明古道上的历史梵音。我们也可以将一些大型赛事、庆典、晚会的举办地设置在古老丝路的重要符号节点上来举办,如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等。以此来提升丝绸之路黄金段的知名度、对外影响力和传播力。我们还可以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和新的传播手段来提升丝路文化传播的深度、宽度和广度。

  如今,在全球化时代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省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传播显然不足。一方面由于文化遗产经历了千年的演化和蜕变后,其开发、保护、还原的难度过高,另一方面文化遗产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已发生变化。我们需要以一种正确的心态和价值取向,将这些文化遗产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结合起来,赋予这些文化资源以动态的符号表征,让这些抽象的文化符号,喷薄出其历史深处的“原汁原味”的文化价值和精神魅力。(作者单位:嘉峪关日报社)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