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头条-正文
文明祭奠才是最好的缅怀
杜博
//www.workercn.cn2016-03-31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万物生长之时,皆清洁而明净。实际上,清明本来就是一个天朗气清、春和景明的时节。今天,我们倡导绿色、文明纪念方式,与其说是移风易俗,倒不如说是对清明节文化内涵的回归。

  又到一年清明时。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在清明节慎终追远、祭奠先人,已是中华民族绵延2500多年的文化传统。10年前,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今人来说,已经不仅意味着传递思念,更意味着传承文化、传承文明。

  作为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重要内容。各地民俗虽然不尽相同,但每年都有因烧冥币、放鞭炮、点香烛等安全隐患最终酿成火灾的事故发生,既污染环境,也与现代发展理念背道而驰。虽然人们的文化情感必须予以尊重,移风易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但近年来,随着文明理念的进步,鲜花寄思、植树祭祀、时空邮箱、网络祭奠、召开家庭“追思会”等纪念形式还是逐渐蔚然成风。

  万物生长之时,皆清洁而明净。实际上,清明本来就是一个天朗气清、春和景明的时节。今天,我们倡导绿色、文明纪念方式,与其说是移风易俗,倒不如说是对清明节文化内涵的回归。

  《历书》上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清明处处插垂柳,院宇深深绿翠藏”,还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都能看出倡导绿色环保也是真正源远流长的传统。取代缭绕的烟雾,告别震耳的鞭炮,将哀思用更文明的方式静静传递,不失为对亲人的最好缅怀。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烙印里,清明祭扫最重要的就是缅怀亲人。然而,难免有一些承载“孝道”的方式走向极端,离清明节的本质相去甚远。近年来,除了焚烧纸钱,连纸质的智能手机、电脑甚至别墅、汽车都应有尽有,铺张浪费,与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与其如此“尽孝”,不如树立厚养薄葬的观念,老人在世时多多孝敬,和乐融融;既已驾鹤,不如以文明祭祀传承良好家风,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才不背离祭祖的初心。

  传承先贤、先烈的精神,也是清明文化的灵魂。对有家国情怀的人来说,追忆先贤、缅怀先烈,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是清明节更崇高的意义所在。古往今来,从那些志存高远的高风亮节之士,到赴汤蹈火挽救国家于危亡的民族英雄,都始终能唤醒我们心底的道德情怀。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那些高尚的精神品格。去烈士陵园献一束花、扫一扫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心灵的升华洗礼,让历史不被遗忘,让精神得以传承,不也是清明节的本真?

  大道清明。从介子推逝后留给晋文公“勤政清明”的诗开始,清明节就是一个更大情怀的存在。“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你经过春风的吹送和踏雪的足迹,已经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也飘进了黄河、长江,经过黄河、长江的运移,你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你,不仅是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国家的人民服务,而且你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为世界的和平,一直在那里跟人民并肩战斗。” 邓颖超一篇《海棠花祭》感人至深。伟人尚且如此,我们又为何不能反省自我,超越自我?

  在传统的观念里,我们对“归宿”太过执着。社会文明修养的提升,离不开个体对待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的提升。现代公民意识需要我们在个人之外,谨记还有社会;在私人领域之外,敬畏公共空间。生态、绿色、低碳、环保的祭祀方式,不会影响我们对先人的深情追忆,但会塑造一个新的社会风尚。问题是,我们能否以更远的眼界、更大的胸怀,为生命寻找一个更深刻的“家园”?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