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头条-正文
树立和坚持正确民族观
虎有泽
//www.workercn.cn2016-05-12来源:辽宁日报
分享到:更多

  

  编者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民族观是协调民族关系的前提和支撑。本文围绕为什么和怎么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进行阐述。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观是人们对于民族和民族问题在世界观上的集中反映与认知的总和,属于上层建筑的思想意识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结合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的产物,是立足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之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观。我国宪法序言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亦是我国的一大特色,更是我国发展的一个有利因素。

  民族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会随着时间、社会环境、民族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就必须做到“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和“五个维护”,使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每个人都应意识到,各民族之间要守望相助,大家是荣辱与共的血肉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尊重多元、接受和包容差异、发展和巩固一体、增强和提高共性。

  新形势下坚持正确的民族观需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给民族观带来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在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给人们生活各方面带来了影响。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类新兴媒体快速崛起势必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影响。各种思潮不断干扰人们的民族观,若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就极易形成歪曲的民族观。长期以来,境外敌对势力和境内民族分裂势力的渗透与干扰,也影响着正确民族观的树立与发展。二是正确认识民族与宗教的关系,对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也存在区别。民族属于社会群体领域,而宗教则是精神生活范畴,宗教并不是民族的主要特征,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也是有区别的,有些风俗习惯虽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但它不等同于宗教。因此,绝不能将民族与宗教二者等同起来。由此可见,随着国内外经济、科学技术、信息传播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以及各方势力相互作用出现的错综复杂的局面等,这些因素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的形成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迫切需要培养各民族群众树立和加强正确的民族观。

  二

  现阶段,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也持续前进,在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要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积极引导各族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民族观。

  一是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首要任务。必须加大对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各民族群众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各族人民对“四个认同”的认识。民族团结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巩固国防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关系到各族人民共同利益的根本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性,珍惜现在拥有的国泰民安的和谐氛围,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

  二是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厚重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相聚,根本的在于价值相通,认同相一。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各民族不管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素质如何,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这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具体表现。文化认同是树立和培养新型民族观的重要条件。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代相传所积累下来的各族优秀文化中吸取营养,萃取其所蕴藏的智慧和精髓,结合时代精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统一起来,才能够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不断攀升,更有利于培养和树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民族观。

  三是要尊重民族习惯,正确对待宗教问题。中国各民族在宗教信仰上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这就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只有加强民族教育,树立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的意识,才能提高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理念。要充分意识到宗教问题的长期性、群众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强化信教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观念,依法管理宗教事务,预防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引导各族群众形成相互尊重的意识,建立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树立和谐包容的民族观。

  四是要树立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中华民族是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构建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欣赏、守望相助、彼此合作,形成了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树立各民族间互助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更利于经济、科技、教育等事业的快速全面发展。

  民族事务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树立和培养与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特色民族观是推动民族事务治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为更有效地开展民族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认真学习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才能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只有坚持和树立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才能够真正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