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头条-正文
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杨清明
//www.workercn.cn2016-07-26来源:重庆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培育学术界的浩然正气,就要克服学者自律丢失、学术规律迷失、学界纪律缺失的弊端。

  一要强化学者自律。“学者,觉也”,是因学问而觉悟的人。习总书记称之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因此,学者不仅要有学问,还要有学养,开风化之先、创至善之举。“风起于青萍之末,其来也渐,其入也深。”这就启示我们既要识大体、顾大局,还要重块垒、抓细末,紧紧牵住自身建设这个“牛鼻子”,提高学术水平、坚守学术规范,做到“先正己,后正人”。

  二要尊重学术规律。学术研究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过程,既有对象层面的矛盾运动规律,也有自身层面的人才成长规律,还有方法层面的成果生产规律。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数量与成果质量等许多重要关系,从必然中获得自由,做到“顺藤摸瓜”,而不是“拔苗助长”,更不能“李代桃僵”。否则,就会严重阻碍“大师”和“精品”的生长。

  三要严肃学界纪律。文章本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艰苦劳动,是拒绝抄袭剽窃、数据造假、篡改文献的创造活动。面对学术研究领域的浮躁心态,面对学术评价机制的事倍功半,面对那些利益至上者的见利忘义,我们必须修复学术尊严、矫正评价体系、守住道德防线。这不仅是学界最为沉重的渴望,而且是我们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艰巨任务。

  营造“互学互鉴”的学术环境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习总书记强调“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就是要我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要相互学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闭门造车就会导致车辙不合,固步自封就会修成井底之蛙。正如鲁迅所言,“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因此,我们不仅要学知识和理论,还要学人品和方法;不仅要向群众、书本和实践学习,还要向不同领域、学科和国度学习。唯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成就“大学”;唯有博采众长、海纳百川,方能成就“大器”。

  二要相互商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一个学科领域都有无尽的学问,既不能一叶障目、更不能妄自尊大。食古不化会产生文化上的国粹主义,食洋不化就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我们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抛弃偏见者的有色镜,拿起剖析者的放大镜,“如纪昌之视虱如轮,如庖丁之批隙导窾”,虚心求教、善于交流,欢迎善意批评、接受同行建议,秉持治学者应有的科学精神。

  三要相互包容。“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术领域见解不同、方法有异,是常见且正常的事,甚至出现一些错误也在所难免。我们要听得进谏言、容得下异见,特别要尊重那些付出过艰辛劳动虽败犹荣的探路者,因为他们就是第一位“吃螃蟹”的人。“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这也正是习总书记强调的,“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风气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不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都要坚持文化自信,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人”,勇立学术事业的潮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知识富有、思想深刻、目光远大,在弄清楚“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基础上,要把个人的探求与人民的需求、民族的追求结合起来,胸怀一颗赤子之心,立志为人民做学问、为人民寻真理,充分激发出理论的力量,充分施展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抱负。

  二是坚持以质量为根本“做事”,壮大学术发展的势头。习总书记关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现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的论述,说明当前不少学术作品质量上过不了关。比如“道隐器显”“滥竽充数”的现象,甚至还有利益驱动充盈、学术冲动疲软、诚实劳动贬值的乱象。这就需要我们充分激发出理性的力量,把领导者的“指挥棒”、管理者的“考核棒”和研究者的“金箍棒”融为一体,形成巨大的发展合力。

  三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做学问”,鼓足学术繁荣的劲头。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虽为古人治学,也说明“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的学术研究总是在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我们的学术水平也主要取决于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因此,哲学社会科学要充分激发出理想的力量,正视自身能力的问题,直面社会现实的问题,“发现真正问题、真正解决问题”,“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作者系重庆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