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政经社会专家-正文
顾海良:两个“伟大的发现”的连结
//www.workercn.cn2015-01-28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马克思在科学研究上的两个“伟大的发现”,首先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使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相连结、相统一的理论基础,是生产力发展的物质性质和社会性质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历史演进规律等理论。无疑,把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分离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根本背弃。

  把剩余价值理论表述为两个“伟大的发现”之一,实际上是一种简化的说法。恩格斯对此所做的完整的表述是:“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或“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显然,恩格斯是从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功能上肯定剩余价值理论的。我们不能离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分析和认识功能,孤立地理解和评价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价值及其当代意义。

  资本的创新与毁灭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提出剩余价值范畴,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以及剩余价值绝对的和相对的两种生产形式。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他首次引入超额剩余价值范畴,阐明了剩余价值两种生产形式之间逻辑的和历史的转化“中介”。在《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不仅揭示了绝对剩余价值到相对剩余价值的本质及其关系,还对超额剩余价值范畴在其中的逻辑的和历史的转化关系作了深刻阐述,从总体上凸显了资本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结果之间、追求个别价值增殖的内在动机和社会价值普遍降低的外在结果之间、个别资本积累增长的冲动和全部资本价值贬损之间的内在矛盾和冲突。所谓资本主义的“创新性的毁灭”,实际上就是由剩余价值本质体现的资本的内在矛盾和冲突。

  资本运行的内在逻辑

  资本创造剩余劳动,从而占有的剩余价值的急剧增长,体现了资本的历史作用。资本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是靠不断地占有和积累剩余价值来实现的。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资本积累中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关系表现为三种主要的趋势:一是劳动条件在作为资本的财产而“永恒化”的同时,也使“雇佣工人的地位永恒化”,也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白白为他人劳动的命运永恒化”;二是资本积累通过使资本家及其同伙的相对财富增多而使工人的状况相对恶化;三是劳动条件以越来越庞大的形式、越来越作为社会力量,出现在单个工人面前。这三种趋势就是剩余价值积累比其物质结果更为重要的生产关系的结果。

  剩余价值积累也是“大资本通过消灭小资本而进行的积累”。因此,把劳动条件转化为资本,然后把这种资本以更大的规模再生产出来,最后把分散在社会各处的资本集中在大资本家手中,就是剩余价值积累的趋势。这种趋势将以“对立和矛盾的极端形式”“以异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将导致资本“变成了纯粹是过时的和不适当的特权,从而迅速趋于消灭”。马克思认为,由于这些因素的强制作用,资本在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然使资本遭到一次比一次更大的危机。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一旦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界限,剩余价值及其积累的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

  剩余价值的“术语的革命”及范式

  在经济思想史上,17世纪中叶以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就对剩余价值如何产生的问题作过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是,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恩格斯在对剩余价值理论的高度评价中,特别强调马克思实现的经济科学的“术语的革命”。马克思正是在前人认为已经有答案的地方,发现了问题所在,掌握了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整体的新的钥匙,对全部既有的经济范畴做了新的研判,发动了经济学的革命,实现了经济学的新范式。(作者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