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改善民生, “新期待”呼唤“新作风”
//www.workercn.cn2014-09-18来源:新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目标和路线确立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抓落实。日前举行的全省民生幸福工程推进会,对落实与执行问题高度重视,一再强调:“制度再好政策再多,如果落实不到位,改善民生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呼应百姓民生新期待,必须进一步刷新作风,狠抓落实。

  我省民生幸福工程实施三年多以来,各地各部门以扎实的作风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动民生幸福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抓民生方面,作风总体上是好的,但也有不足,主要表现在——

  “口红现象”。主要是指在抓民生工作时,喜欢先抓几个“盆景”,供上级和外地同行参观、考察。如果说因为一时没来得及,先抓几个“盆景”,抓好“盆景”后立即着手全面推广,建成“百花园”,这尚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仅仅止于“盆景”,把本该普施于大众的民生项目做成一抹“政绩口红”,这说轻了是投机取巧,说重了是弄虚作假,是作风不实的表现。改善和保障民生,可以有“盆景”,但更重要的是建设“百花园”。

  “跑冒滴漏”。为改善和保障民生,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作了许多部署,端出了一些高含金量、“色香味”俱全的民生大餐。但是,有的地方为了减轻财政压力,或者本应该立即实施的改为暂缓实施,或者搞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以至于一些群众发出“中央和省里的政策都很好,到了基层怎么就变了”的感叹。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首先要把政策的红包完完全全地送到百姓手里,不跑冒滴漏,不层层衰减,不擅打折扣。

  “剃头担子”。为了改善民生,一些地方出台了不少政策,甚至给出了不小的“红包”,然而基层群众却不一定认同,成了“剃头担子一头热”。出现这种现象,根子还在作风不实,没有对群众所需所盼做深入细致调查就作出决策,试想,如果百姓还在为村里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而抱怨,有关部门却决定给村里建一个体育馆,村民又怎能满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修订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调整“八项工程”考核办法,突出发展质量和群众感受,增加民生改善、公平正义的权重。呼应百姓的新期待,这次会议对民生幸福工程再动员、再部署,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办法和举措。把这些举措落到实处,需要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强劲的执行力。

  民生工作的成效如何,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也最有评判权。一件事情是真抓还是假抓,是做成了民心工程还是民怨工程,百姓看得最清楚。在网络时代,百姓手里也有“麦克风”,在民生项目上稍微有点“噱头”,都可能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也告诉我们,抓民生,时刻都要有敬畏之心,任何时候都不能虚与委蛇,只有拿出实打实的举措和不含水分的成绩,才能真正赢得百姓的满意。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