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进退得失多想想“六尺巷”
刘畅
//www.workercn.cn2016-03-01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安徽桐城著名的“六尺巷故事”搬上中央电视台猴年春节联欢晚会舞台后,一时间家喻户晓。笔者由此想到正在展开实施的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身处改革中的每位同志也应有“六尺巷”的精神,在礼让中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如同革命需要付出牺牲一样,改革阵痛和代价不可避免。面对进退去留、利益得失,党员干部是争更好岗位、争个人利益,还是从部队建设大局出发,甘于礼让贤能、自我牺牲呢?我们不妨想想革命战争年代,那时的官兵经常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而且在很多重要历史关头毅然舍弃个人的名利地位,他们用实际行动给出了响亮回答。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从维护民族利益、夺取抗战胜利的大局出发,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3个师,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4个游击支队,一大批军、师、团领导干部降格使用,许多指挥员变成战斗员。刘伯承、贺龙、陈毅、谭震林等人由原来的方面军总指挥、军长降为师长、支队司令员和副司令员,还有一大批师长、团长降为营长、连长,曾经指挥8万部队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被任命为八路军副师长。但各级指挥员不折不扣执行命令,用高度的纪律性彰显了共产党人牺牲个人利益、服从维护大局的坚强党性,带领部队义无反顾上战场,使我党我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是“争”还是“让”,不仅是个人的态度问题,还折射出一名党员干部的党性与觉悟。一个党性观念很强的人,不只是在口头上说“听党的话、跟党走”,更重要的是在个人名利、进退得失面前作怎样的取舍。1955年秋,全军将实行军衔制。许光达闻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后,夜不能寐,忐忑不安,觉得大将衔“授得太高了”,向军委提交“降衔申请书”,要求“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毛泽东看过“降衔申请书”后,甚为感动,拿着报告对中央其他领导同志说:“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道德经》有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事实证明,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修养好品格境界,锤炼出过硬本领,比那些总是把精力用在“争”上的人,更能得到组织和群众的认可。在深化改革中,个人讲服从,组织讲负责,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才,应当是各级组织统筹考虑安排的事情。国家好,个人才会好。军队在改革中凤凰涅槃,真正成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基石和支柱,个人才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而对身处改革中的每名同志来说,则应当从个人小我的利益羁绊中摆脱出来,自觉在改革大局下思考和行动,拿出应有的担当,让出应有的境界,在这场大考中彰显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时代风采。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