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寻觅心中的“故乡”
夏周青
//www.workercn.cn2016-06-15来源:海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年来,为了顺应中国农村传统村落“社会转型”这一发展逻辑,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社会建设和发展,对推进农村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农村社会的转型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前提,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文化基础。

  在坚持改革开放、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建设与转型发展,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改善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 不断满足其日益丰富的生活需要, 提升其生活质量, 以此建构人们对传统村落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从而形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

  “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已经成为行进在工业化、城镇化快车道上的中国一个紧迫话题。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只有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我们的传统村落才能生生不息,世代传承。事实上,我国每一个传统村落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都是活着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具有不可再生性。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村落蕴含的巨大价值?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浪潮中,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村落?对已经遭到破坏和仅存的中国传统村落资源应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使之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今人的思考和重视。

  农村传统村落的建设和社会转型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行政村范围内,依靠全体居民,整合各类资源,强化农村社会自治和服务功能,促进传统农村村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努力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制机制。

  我们要在全面调研梳理、深度认识和尊重海南各市县农村传统村落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整体性、风貌性和原真性的保护原则,解决保护与生产生活的矛盾,从而使农村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全面凸显。改革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农村传统村落社会的转型发展必须回归文化,加强对乡村文化认同,重视乡村文化的价值。同时,应该因地制宜,注重地域特色和发展风格,着眼于农村传统村落的多样社会建设和转型发展模式及路径。(作者单位:中共海南省委党校)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