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四忌”“四要” 明辨守正
武蓉
//www.workercn.cn2016-09-02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作为80后的一代,少淬炼、欠磨炼,面对的却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时有困惑。办公厅“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荐了习近平总书记26年前的文章《从政杂谈》,读毕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这篇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1990年3月任宁德地委书记时所作,时年37岁,受福建省领导科学研究会约稿,就青年领导干部如何干好工作问题完成的一篇文章。26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极富感染力和生命力。就个人而言,最受教育和启发的还是第二部分“青年干部四忌”和第三部分“为官四要”。

  文章认为,青年干部特别要注意“四忌”:一忌急于求成。二忌自以为是。三忌朝令夕改。四忌眼高手低。一比对,发现自己一个也没绕开,全都存在。关于急于求成,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干部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要有滴水穿石、默默奉献的精神,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关于自以为是,他认为要虚心向群众,向老同志学习,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处理问题;关于朝令夕改,他指出要谋而后断,一旦决策,不作主体更改;关于眼高手低,要有一种老实的态度,甘做最普通的事。

  这些独到而又精辟的论述就像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不足,警示自己要不断修正、不断改进。“四忌”不是简单并列,而是存在内部逻辑。自以为是本质、是根源,急于求成、朝令夕改、眼高手低是表象、是表现。正因为自以为是,才会小视群众、轻视实际、漠视规律,急于求成。朝令夕改,看似是兼听、是从善,其实还是太武断、太轻率,根子依然在自以为是上。眼高手低更明显,小事不愿做,大事担不起,就是因为太高估自己。自己和部分青年干部一样,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一定知识,处在机关当中,时常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今天看来,其实就是自以为是,应该引以为戒,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到的方法逐一克服身上的毛病。

  文章指出,为官之本在于造福于民,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为官之义在于明法。作为一名机关干部,自己并不是官,但读到这一部分时,那种深入性的阐述、系统性的观点,像春雨一样让人润泽,又似春雷一般让人惊醒。

  想起当年初进机关,怀揣着为苍生济天下的抱负,觉得自己从事了一份光荣的事业。可渐渐发现,这份工作收入不高,约束又多,加班加点是常态,心中时不时会泛起一股边缘感和虚空感。习近平同志在文中用诸多历史人物证明,“青史留名与官阶并无本质联系,而是与做事相联系。”自己正处在一个难得的做事平台上,更应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下力气督查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安全生产等民生工作,确保实事办实。省委近期出台的“三项机制”,为干事创业营造了如此良好的政治生态,更应埋头苦干,造福于民。

  习近平同志讲得很透彻,要造福于民,必须讲奉献,讲奉献是造福于民的先决条件。习近平同志还认为,“当领导要以德服人。”在谈到为官之义在于明法时,习近平同志说“法度明,纪纲正,大治之势必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为官四要”,各有重点,又相辅相成,指出了党员干部的应然状态,指明了青年干部的目标追求,像一盏灯塔,指引着我们不断向它奋进。

  读习近平同志的文章,还时时被字里行间流溢的浩然正气和雄厚文气所打动、所折服。就这篇7500余字的文章里,引用、化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人物典故就达26处,时间跨度从先秦以至明清,类别涵盖经史子集,流派涉及儒道法墨,旁征博引,且能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我们看到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国学修养,更看到如何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向中华文化汲取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纵观历史,无论个人还是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文化自信,便不可能有走向兴盛的底气与骨气、实现奋起的激情与活力。这对我们青年干部成长尤为重要。这种自信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平时就要多读传统文化经典,多到历史遗存走走看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作者单位:省政府办公厅)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