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中国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比翼齐飞
曾燕 王丽萍
//www.workercn.cn2015-01-10来源:西藏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梦不仅是物质之梦,也是精神之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均衡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途径。中国梦是有形的、具体的、触手可及的,它又是无形的,使每个中国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提升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只有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统一,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插上一双坚实的翅膀,比翼齐飞。

  一、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

  (一)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是国家富强之根。在历史长卷中,我们的祖先曾经开创过辉煌鼎盛的时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这些辉煌的历史片段无不是以强大物质财富积累的结果。由于封建经济的自闭性,在西方进行工业革命时,封建王朝仍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经历了就要亡国灭种的苦难与冤屈,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呼号、奋起反抗。在积贫积弱的客观物质条件下,自强、独立的强国梦一次次被击碎。中国共产党在最危险的时刻力挽狂澜,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缔造了新中国。面对一穷二白的客观现实,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轰轰烈烈地开展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国际竞争力。中华民族在当下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靠近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这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夯实社会主义制度与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

  (二)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是民族振兴之基。在世界古代史上,无论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中华民族都遥遥领先,悠久灿烂的文化曾深深影响世界文明史。矛盾总是促使矛盾的一方向其对立面转化,农耕文明的灿烂背后是封闭与落后。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后,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经济浪潮。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任人宰割,中华大地哀鸿遍野,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丧权辱国、积贫积弱的屈辱史、苦难史,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追求民族复兴的抗争与奋斗。

  孙中山先生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组建革命党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但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资产阶级自身的两面性与软弱性,革命果实落入北洋军阀手中。

  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井冈山的星火燎原到万里长征,从抗日烽火到百万雄师过大江,一直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上冉冉升起,谱写了追求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民族振兴的信心在中国人心中愈加雄壮。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走一步,中国跑两步,现在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的急速发展壮大,极大刺激了民众对民族复兴的信心。中国命运自己主宰,必须不断巩固经济基础,为民族复兴奠定强大的经济后盾。

  (三)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是人民幸福之源。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归宿,幸福感的提升有赖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民富才能国强,国强是民富最根本的安全保障,民富则是国强的内生动力。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已经绘就。从行政审批等事项取消下放到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从加快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向全国推进步伐,到加快棚户区改造,党和政府实施的一项项具体行动,正把宏大的中国梦变成一个个真切实在的就业梦、上学梦、住房梦、宜居梦、小康梦。

  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国梦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础。思想是行为的决定性因素,统一的指导思想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构成要素,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民族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将会消除内部差别,形成合力,成为全国人民的价值目标追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证。

  任何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这种认同与凝聚力主要来自文化。一个民族中最核心的要素是共同的心理素质,它决定这个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中华民族又是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浓缩。当代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意识不可避免地趋向多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影响、相互激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外来文化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侵蚀也越来越大。这更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同和接受的统一思想,才能有效凝聚各方面的智慧与力量,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基础,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

  中国梦教育,成为一个凝结和升华国人的共同梦想、让人民群众对中国梦这一理性的科学理论基础形成认识和信仰认同的有效手段。引导人们回顾历史,把中国梦的追求定位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形势,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变革发展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信念与精神支柱。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扎实做好科学理论教育和普及工作,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二)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伟大的事业源自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要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当代精神的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助推器,是促进改革的精神力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推进改革开放,鼓励人们干事创业,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就能得到充分释放。

  (三)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国梦引领社会风尚。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国梦的具体内容。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人与自然的协调,既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也要维护社会稳定,这些都与公民的道德水平分不开。

  近年来,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文明城市、乡镇、社区和文明单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均纳入创建活动,旨在加强公民意识,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着眼于促进人际和谐,大力推动奉献社会、遵纪守法、见义勇为、扶正祛邪,引导人们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实践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践行诚实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观念,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针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引导人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一系列的活动,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有效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倡导在社会做好公民、在单位做好职工、在家庭做好成员,加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共识,奉献已成为一种普遍追求并在全社会形成文明道德风尚。这无疑是一个梦想的目标,将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作者单位:西藏大学)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