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构建促进社会治理科学化的政绩考评机制
朱文鸿
//www.workercn.cn2015-02-07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推进社会治理科学化,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促进社会治理科学化,当务之急是构建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根治当前某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不利于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思维定式和政绩取向,加快形成让善于创新社会治理的人上、不会创新社会治理的人让、阻碍创新社会治理的人下的考评效应。

  当前,我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各种利益诉求交织,社会各个阶层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矛盾与冲突增加,要求领导干部改变以往简单的维持稳定的做法,以科学的态度深入研究社会矛盾,掌握协调矛盾的各种技能,学会运用行政手段、法制手段以及心理疏导等各种途径去解决矛盾冲突。新形势下构建促进社会治理科学化的政绩考评机制,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绩效标准,通过建立全面的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提升政绩考评的社会参与度、增强政绩考核评价的导向性等途径,努力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水平,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一、注重考评内容的科学化,建立全面的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然而,在一段时间内,有的地方和部门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上存在认识误区,片面强调GDP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显性指标,而忽视对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考核与监督,导致有的领导干部“见物不见人”,注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重视局部利益,缺乏全局观念;不顾实际需要,盲目贪大求全,大上高污染、高耗能、见效快但安全性、可持续性差的产业和项目,大搞大广场、大马路等政绩工程,浪费了大量宝贵的人力、财力、物力。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以来,社会矛盾的数量逐渐增多、爆发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这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一方面说明了社会活力在增加,另一方面也对领导干部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政治文明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重视对社会和谐、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就业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评价,既考核“显绩”,又考核“潜绩”,更要考核干部为取得某项政绩所付出的代价,包括经济成本、社会稳定成本、环境成本、政治成本、机会成本等。既注重政绩形成的内因,看干部的主观努力、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等;也注重形成政绩的外因,看工作的难易程度和基础,看当地社会、自然条件以及政策、环境的变化等;不仅看干部工作的“现在时”,而且看其工作的“过去时”,从中考察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动机。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领导干部的特点,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提高政绩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和导向的正确性。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坚决交出去,即交给社会自己去管理。未来我国社会治理的调整目标应是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对社会治理事务不能也没有必要事无巨细、大包大揽、无所不管,该由什么主体管理的事情,交给他们自己去管理。在新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在完善社会治理格局过程中,政府应更加注重发挥在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中的职能作用,负责具体的组织管理——包括建立健全社会治理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推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等等。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治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作用。

  二、注重考评主体的多元化,提高政绩考评的社会参与度

  以往的领导干部政绩考评工作大多是在体系内部相对封闭地进行,主要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以及业务主管部门实施,考评主体比较单一,考评方式主要是由上而下,偏重于听述职、找谈话、看测评、查资料等静态考核方法,缺乏服务对象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这容易导致考评结果与社会公众感受存在一定差距,也容易造成部分领导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不怕群众不满意,只怕领导不注意”,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政绩考核评价涉及面广、业务性强、专业要求高,必须提高社会的参与度。从多个侧面和角度对政绩进行考核评价。要组织有关专家,对领导干部在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方面的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从创新全局高度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等技术性较强的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对那些工作量大,专业要求高,又不涉及机密的专门性考核评价,可以委托各类社会中介机构来办理,以增强考核工作的科学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就是老百姓”。领导干部推进科学发展的成效如何,群众感受最直接、体会最深刻、最有发言权。要深入一线,采取听实话、看实物、查实据的办法,多渠道收集群众的反映,从不同角度对干部政绩进行综合评价,了解社会各界对干部政绩的认可程度,让干部考评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公开透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法宝,要加强信息公开,建立“透明政府”,让老百姓知晓政府运作的状况,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发生原因、处理进程和结果,及政府的改进措施和落实情况,便于群众评价和监督,通过民众的广泛参与完善政绩考评机制。要加强各种要素交易监管力度,特别是要增强各项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完善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制度和监管办法。要进一步完善决策民主程序,对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咨询制度。要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规范公务接待,简化公务礼仪,进一步精简文件和会议。从而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节俭意识、民本意识,切实依法行政,心有忌惮,减少乱作为、不作为。必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民主生活会、经济责任审计和质询制等制度,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监督。要充分发挥各级信访、政风行风热线、投诉中心等载体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各级行政机关及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民意调查制度。要把党组织的考核与群众的评价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将老百姓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

  三、注重考评结果的运用,增强政绩考核评价的导向性

  政绩考评工作的生命力在于考评结果的运用,只有坚持把考评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才能充分发挥考评的积极作用。如若不能把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的奖罚、升降结合起来,再科学规范的考核也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发挥不了导向性,起不到引导、监督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作用。要理直气壮地运用考评成果,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作用,在确保考评质量的基础上,大力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把考评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使用、奖惩、调整交流的唯一依据,敢于动真格,激发和调动广大干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善于领导科学发展、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优秀领导干部加以提拔重用;对不干实事、搞形式主义的领导干部进行批评教育直至作出组织调整;对那些被认为有政绩,但实际上是虚假政绩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决不能任其一走了之、心安理得地易地为官,必须认真追究。只有把考评结果运用到干部的日常管理中,充分体现考评成果在干部升降去留、奖优罚劣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最大效益,才能充分体现政绩考评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导向作用。

  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对于政绩考评过程中群众的利益诉求一定要高度重视,坚持以人为本的导向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想尽一切办法解决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矛盾,使矛盾在人民内部得到妥善解决、合理调节。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要从服务对象的大众化、服务方式的务实化、服务内容的透明化、服务能力的现代化等这几个标准出发,真正在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前提下,提升为公众服务的水平与质量,让公众享有平等的公共权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