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在创新社会治理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王义 周博文//www.workercn.cn2014-07-17来源: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贯穿于整个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而在社会治理中贯彻群众路线,既包涵社会管理创新主体的认识论,也充分体现出依靠群众实施社会管理创新这一科学的方法论。在社会转型期大背景下,厘清群众路线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社会管理公权力机构必须正视的重要课题。

  一、在创新社会治理中贯彻群众路线的突出问题

  1、群众主体多元化发展,导致社会治理无所适从。随着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逐步形成了新时期多元化的群众主体。群众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利益需求的多元化,不同的阶层站在各自立场必然会对社会管理提出不同的甚至可能是相互矛盾的利益诉求。面对这些诉求,实施社会治理时,不可能做到两全其美,势必会有所取舍,并因此而损害部分阶层的利益。而现行政府绩效考评又以群众满意度为最根本评价标准。若怨言和矛盾冲突过多,政府在巨大压力下实施社会管理,是坚持科学判断群众的合理诉求,依法予以改进,还是搞政策妥协,“照顾”大多数群众意见或寻求彼此“平衡”,就成了艰难的抉择。

  2、干群矛盾复杂化,导致社会治理丧失根基。随着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城乡统筹的步伐明显加快,利益格局调整触及深层次问题。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部分干部政治敏感性不强,群众意识淡薄,工作方法简单,执政缺乏诚信,增加了社会的对立,激化了矛盾的冲突,导致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相互交织,有理信访和无理取闹相互交织,潜在问题和突发事件相互交织,现实社会问题与虚拟社会问题相互交织,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矛盾和隐患。同时,人民群众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民意得不到有效表达,导致矛盾上交,境内外敌对势力以及别有用心之人,不断利用人民内部矛盾,竭力挑拨党群关系,故意制造对立和冲突,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3、群众工作潜在问题多样化,导致社会治理内外交困。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这是政府在社会治理中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大障碍。但对在新形势下如何贯彻群众路线没有正确的认识,仅仅把群众当做社会治理的工具。二是现行体制机制制约。我国行政管理体制高度集中,行政职能强大,行政绩效不完备,导致地方党委政府工作重点在于经济发展,在于政绩要求,而面对日益繁重的工作,却将没有具体评价考量标准的贯彻群众路线工作予以挤占,群众路线基础在持续冲击下不断削弱。三是方式方法滞后。当前在社会治理中贯彻群众路线的方式方法,总体上看依然处于低端,虽然形式较为丰富,但始终没有摆脱“自上而下”的群众工作格局,离平等互动的群众关系要求相差甚远,效果也日渐萎缩。

  4、发动群众传统手段失灵,导致社会治理难以借力。由于公共权力有限、社会责任过多,政府实施社会治理必须借助于群防群治力量。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要依靠强大的政治和行政手段发动群众,促使群众无偿为社会管理服务,实现预定管理目标;群众本身也把为社会管理服务看作了一件正常工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及多种所有制经济涌现,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不断分化,群众更加注重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如再要求其单纯尽义务,显然已脱离实际。因此,政府因无力可借又不可能放弃社会管理责任而陷于尴尬境地。

  二、在创新社会治理中贯彻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密切与群众血肉联系。感情决定立场,立场决定方向,方向决定效果。社会治理,说到底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和管理。一方面,要通过综合治理争取信任,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社会治理始终,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政策,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切实感受到社会进步和生活幸福。另一方面,要激励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在理解、尊重、关心、爱护群众上下功夫,把建立与群众间的深厚感情作为社会治理的纽带,进而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创造力和责任心。

  2、必须坚持服务为先,实现社会治理方式转变。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各种社会冲突和利益诉求,仅仅依靠行政权力进行社会治理,会将行政权力与群众利益对立起来,结果经常事与愿违。实践证明,社会治理千头万绪,服务是核心。高压式、强制型的社会治理,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矛盾激化、问题增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传统思维方式,彻底改变“重管理轻服务”的做法,尽可能用平等对话、协商沟通的方式来化解社会矛盾,用服务、民主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充分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根本转变。

  3、必须坚持民生为本,筑牢社会治理工作基础。加强社会管理最根本的着力点是解决好民生问题,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决定社会管理的成效。我们在看到经济发展,国家富足的同时,还要清醒的看到,国家就业安置与劳动保障,疾病防控与医疗救治,环境优化与生态保护,教育机会与教育公平等问题还很突出,是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我们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民全社会,加大在社会治安、公共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就业服务、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必须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也是贯彻好群众路线的根本方法。首先,要明晰群众利益诉求的内涵。从概念上讲,社会治理中的群众利益诉求,系指某个人或群体为实现自身对社会治理的需求和意见而提出的要求,主要包括:群众对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追求;对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稳定有序的期望;对参与社会治理获取物质、精神报酬的期盼等多方面内容。其次,要明晰群众要求合理与无理。按照“变心板”理论,群众因其所处不同立场,即使针对同一件事也可能提出不同的利益诉求,也就是说群众所追求的更多是自身或本阶层的权益,而很少会对其他人或阶层负责,其诉求的合理性需要政府自行判断。再次,要明晰不同阶层群众合理利益诉求的重点。生活条件越优越,往往对稳定社会秩序的要求越高,参与社会治理更趋向于获得精神上的报酬;反之亦然。因此,社会治理必须因地制宜,针对不同阶层人群采取针对性激励措施,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在创新社会治理中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路径

  1、情系群众,注重社会治理人性化。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更新工作理念,不断丰富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服务群众的内涵。一是牢固树立民本理念。牢固树立群众利益至上的观点,把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作为社会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让群众真正从社会治理中享受到方便得到实惠。二是牢固树立服务理念。最佳的社会治理方式是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政府应当把服务群众作为社会治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围绕居民需求完善服务功能、围绕便民转变服务方式、围绕特殊群体创设特色服务,着力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权益维护、子女教育、居住管理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三是牢固树立柔性理念。社会治理的最优效果,应当是社会公众广泛认同并自觉接受。要摒弃强制性模式,更加注重社会公众的同意和协力,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效能,降低社会治理成本。

  2、依靠群众,探索社会治理社会化。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既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治理的关键所在。一是提高社会资源整体合力。要注重提高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全力构筑为民排忧解难的综合服务平台,动员全社会力量全面开展大排查、大下访、大化解活动,着力化解各种矛盾隐患,并从根本上解决现实问题。二是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大力发展非政府、非营利、非党派的民间自治组织,引导其帮助政府扩大信息渠道,弥补社会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不足问题,搭建起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更广阔平台,其重点是坚持“政府指导、市场运作、有偿服务”。三是注重群众参与广泛性。在党委领导和政府负责的前提下,要注重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加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特别是建立健全政务公开、民主评议、听证等具体制度,通过完善畅通的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引导和保障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服务群众,推进社会治理信息化。信息化对于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和作用,在于使社会民众获取政府的服务更加简洁;政府实施的管理更加高效。一是推动应用平台建设。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治理综合信息系统,构建社会治理信息化应用平台,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效率。二是扩宽网络问政渠道。要通过搭建网络政务平台,真切洞悉网络民意,了解民意,体察民情,倾听民声,汇聚民智,拓宽民情表达渠道和社会治理沟通方式。三是创新虚拟社会管理模式。构建起重视网络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提供个性化主动式公共服务的虚拟社会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同时,要开启媒介素养教育,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加强网络舆情研判,构建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4、深入群众,促进社会治理实效性。建设和谐社会,增强群众满意度、激发群众幸福感,就必须提高社会治理实效性。一是深化社区管理改革。社区管理是社会治理的切入点。要切实维护辖区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社会资源整合、工作力量聚合、群众关系融合”为目的,构建“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梯次管理、逐级负责”的网格化工作格局,逐步建立精细化服务管理新模式。二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要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为重点,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目的,推动社会保障同城化、社会管理信息化、城乡户籍一元化,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城乡一体的社会服务管理体制,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三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实现社会治理方式从自上而下的等级控制向平等互动的民主协商转变,通过认真落实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形成政治发展与社会治理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最终促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理性化解。

  (作者分别为东丽区委政法委副书记/主任科员)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