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攻坚克难
蒋斌 张浩
//www.workercn.cn2016-02-01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拓展了我们党关于改革的理论视野和实践深度,为正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今年是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这些重要论述,不断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攻坚克难,努力使全面深化改革在新的一年取得重大突破。

  一、清醒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我国的改革已走过30多年历程,当前正在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与以往相比,改革的深刻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前所未有。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并要在此基础上切实强化使命感,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历史责任,积极稳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改革的深刻性前所未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全面深化改革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是过去任何时期、任何阶段的改革所无法相比的。在改革起步阶段,可以把复杂问题放一放,先解决最迫切的问题。但当时那些绕过去的和放在一边的问题并未因此消失,而是积累起来更为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已经躲不开,也绕不过了。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不可避免地显现。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发展中的和发展起来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就越交织叠加呈现在我们面前,改革的难度逐步加大。同时,伴随中国全球地位的上升,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中国遭遇的来自西方的遏制和西化压力更大,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民主陷阱”“塔西陀陷阱”等诸多陷阱,改革的风险不断增大。

  改革的复杂性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阶段不是单项的改革,而是全面的改革,不仅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还需要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国防和军队体制以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诸多方面,实质上是把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都包括在内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所要解决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经济领域的,也有社会领域的、思想方面的;有涉及国内问题的,也有涉及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种问题相互纠缠,头绪繁杂。一个问题往往和其他若干个问题串接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很难在不涉及其他问题的情况下单独得到解决。如所有制改革特别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诸如此类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项改革都会涉及其他多项改革,涉及千千万万人的直接利益。各种改革之间还相互交织、相互掣肘,改革的综合性较强、复杂性较高,对改革方案的专业性、系统性要求更高,实施和推进改革的困难较大。

  改革的艰巨性前所未有。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首先要突破的是思想“禁区”,那么,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最难突破的则是利益“雷区”。改革越来越多地触及深层利益关系,越来越要求对既有利益进行重大而深刻的调整。在多年改革发展中,收入分配、资源利用等各个领域均或多或少形成了某种既得利益群体,而且这些固化的既得利益又往往与政府部门自身的利益相关联,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改革是一种革命,是一种权力格局和利益分配的调整,深化改革实质上需要各级政府、各行各业的主管者主动革自己的命、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比如,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要精简机构,牵涉到部分单位和人员的进退去留,就得革自己的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意味着下放权力,就得削自己的权;剥离部门办公司,等于割掉了“自留地”、拿掉了“小金库”,就得去自己的利。这种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对利益关系的触及将越来越深,对此也要有足够思想准备”。

  二、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改革从来都是攻坚克难。30多年改革,一路闯关夺隘。今天改革又到闯关时,进入攻坚期,行至深水区,更需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壮士断腕”的决心,奋力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团结全体人民,聚集全民智慧,把改革继续推向深入。

  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回顾历史,正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前30年历史经验教训,打出了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开启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转变,国家和民族大踏步向前迈进。邓小平说:“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可以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现在,我们不仅要赶上时代,而且要勇于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掀起我国新一轮改革潮。

  进一步激发执政党、国家与社会的生机活力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国家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向前推进的。从小岗村的手印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温州的小商小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公有制一枝独秀到多种经济成分百花齐放,30多年来的改革有效激发了党、国家和社会的生机活力。实践充分证明,改革是党、国家和社会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正是改革推动中国摆脱一切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以往僵化的体制机制,极大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切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如何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如何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等,这些重大课题都是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和实现的。

  解决我国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的。当前我们前进道路上需要攻克的体制机制上的一系列痼疾比较顽固,需要解决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敏感和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短板较多,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整治“四风”仍任重道远,等等。应该说,现阶段由于改革攻坚期遭遇经济社会双转型期,各种矛盾和问题“扎堆儿”,一时难免让人有些应接不暇。但理性地看,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前进中的成本,是成长中的烦恼,是改革的代价,解决的办法只能是继续前行而不是后退。现实告诉我们: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以改革寻求突破。要破解这些难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不合理的方面和环节进行革命性的变革,使上层建筑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从而进一步从体制机制上焕发出社会主义生命力和优越性的历史过程。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但还不够完善,必须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健全。只有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三、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性与策略性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要求高、难度大、任务艰巨,既要增强政治定力,坚定政治方向,又要讲究方法策略,确保有效推进。

  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这个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如果偏离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偏离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南辕北辙了。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能不能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改革,是一个涉及改革性质的原则问题。现在,有人不时提出这个主义、那个主义,这个思潮、那个思潮,开出这个药方、那个药方,目的就是要改变整个改革的大方向。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坚定正确的改革方向。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西方的模式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只有继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才能做好中国的事情,才能在道路和方向上不出现颠覆性错误。

  要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是激发改革动力的“加速器”,创新改革思路的“转化器”,提升改革实践效益的“倍增器”。当前,一是要树立战略思维,善于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性、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综合、预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局,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二是要树立底线思维,确立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理念,认真思考、小心求证,想一万、防万一,充分考虑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把各种可能的因素想深,把各种应对的办法想细。三是要树立系统思维,坚持统筹谋划,更加注重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注重改革措施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四是要树立创新思维,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环节,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等。五是要树立辩证思维,正确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要运用有效的推进策略。改革不仅要注重思想方法、设计方法、操作方法,还要注重推进策略,这是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性特征转换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能不能顺利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的推进策略是否有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策略就是要做到“五要”,即要正确推进改革,要准确推进改革,要有序推进改革,要协调推进改革,要把自觉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五要”的推进策略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聚焦点、时间点、立足点、关联点,实现了全面深化改革方向指引、力度掌控、顺序理清、重点把握、能动性发挥的有机统一,有助于形成自上而下、顶层设计、部门协调、高层推动的改革推进体系,从而确保正确、准确、有序、稳妥推进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一条主线,从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进而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再到后来将“全面深化改革”列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改革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改革的目标明确,改革的路径清晰,改革的部署系统,改革的决心坚定,改革将成为未来我们前进的关键驱动力。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新理念,使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和要求,切实凝聚共识,抓好贯彻落实,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努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