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六个着力”开好局 六项工作定准调
——学习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精神
陈展图
//www.workercn.cn2016-05-27来源:南宁日报
分享到:更多

  

  1月15日,市委召开十一届十四次全体会议,市委书记王小东同志作了重要讲话。这次全会是在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了我市2015年工作,部署了2016年工作,审议了《“十三五”规划建议》。全会是一次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会议,它的胜利召开吹响了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角。全会回应了去年8月市委提出的改革发展“六个如何”的问题,提出了“六个着力”的工作举措,为“十三五”开好了局,定准了调。

  一、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二产补短板、三产强优势、一产显特色”的总体要求,努力构建集基础产业(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业)、支柱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文化产业、现代商贸、农产品加工)和先导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金融业、现代物流)为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一二三产业、基础产业与新兴产业、民生产业和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

  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加快以信息技术、节能技术、循环技术等改造传统工艺,在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融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积极推进技术、产品、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要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对不适宜南宁市的落后产能,要按照相关政策推进整改淘汰,禁止高消耗、高污染产业进入。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生产由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转移,由价值链低位向中高位提升。优化工业园区布局,加速形成一批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是强化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激活和释放科技和金融“双引擎”动力,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整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加大科技孵化器和企业研发平台、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强化人才支撑,建立柔性化引才机制,开展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研究,鼓励企业引进急需的创新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着力培养一大批适用的高技能人才。

  二、着力服务项目和企业

  一是要抓好抓紧大项目、好项目。重点围绕现代产业、基础设施、开放合作、社会民生、生态建设等领域,推进富士康、研祥、源正、中车等项目,引进智能机器人制造和新材料、新能源等项目,加快轨道交通、中国—东盟信息港等重点项目建设。围绕国家和自治区“十三五”发展规划,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为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自治区盘子夯实基础。

  二是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要以企业满意度为指挥棒,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强化政府服务意识,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水平。要落实对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减税降费,让企业减轻成本包袱,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完善对口部门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工作机制,主动帮助企业找难题、破难题、解难题。要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针对、可操作、见成效的政策措施,推动一批骨干企业加快发展。

  三、着力提升生态宜居水平

  一是加快建设生态城市。要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努力提升“中国绿城”内涵,建设城市绿色屏障,增加城市绿化面积,适度发展立体绿地。深入开展邕江综合整治,科学构建城市内河网络,盘活城市内河水系。扎实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转变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方法,通过工程和生态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城市水体、绿地、道路、广场、小区等对雨水的渗透、吸纳和净化作用,实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的提升,促进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构建健康完善的城市水生态系统。

  二是大力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区道路网络,抓紧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确保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前开通试运营。抓好快速公交、快速路等项目建设,继续完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和管理。突出抓好教育、医疗、公共空间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三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加强研究城建、治污、交通、流动人口等重点难点问题,解决城市病。加强对城市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全面提升城市安全感、舒适度。探索建立城市治理委员会,促进城市治理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的智慧化治理。建立完善城市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不断提升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能力。

  四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就地就近城镇化,缓解中心城区压力。规划建设一批中心城镇,优化小城镇空间布局,完善小城镇发展体系,进一步降低农民到中心城镇的落户门槛。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非户籍常住人口全覆盖。

  四、着力推进改革创新

  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推动经济持续向好的新动力。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全面提升各要素生产力。实施金融改革,积极解除“金融抑制”,激发小微经济体活力。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非限制性领域,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发展质量。

  二是行政体制改革。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突出市场、服务、效率三大取向,进一步将改革的重心转到制定规则和标准、强化监督、提供优质服务上来。全面实施政务信息公开,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直接干预。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关系,降低行政成本,完善城乡一体、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建立责任清单制度,有效克服懒政、怠政,坚决纠正不作为和乱作为。

  三是社会体制改革。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城镇户口和农业户口的差异,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步伐。积极改革住房制度,扩大住房有效需求,努力消化库存。此外,在财税、城建、国企、农村、科教文卫等领域也要继续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

  五、着力扩大开放合作

  一是根据国家对广西的“三大战略”定位,即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充分发挥首府的特殊优势,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广阔的胸怀、更宽广的视野,加快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注入更多国际元素,展现国际城市风貌。

  二是建立更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机制。继续强化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功能,引领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促进南北钦防同城化发展。积极推动西江经济带建设,挖掘西江黄金水道潜能,发挥承东启西、连接滇粤的作用。更加紧密加强与粤港澳台的开放合作,将合作共赢推向新的高度。

  三是发展外向型经济。整合市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市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招商引资,建立加工贸易基地,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积极承接国际(区域)产业转移,主动融入国际(区域)产业链。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策略,在大力引进人才、资金、技术、企业等的同时,推动本土生产要素走出南宁,走向国际。

  四是完善开放合作平台。继续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节庆活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南宁。积极参与推动广西北部湾自贸区创建,修改完善总体方案,编制建设实施方案,推动重点领域先行先试。

  六、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一是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高标准、高精度完成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切实摸清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问题,着眼于“扶助谁”“怎么扶”,精准施策,认真组织实施“七个一批”“七大工程”,确保年度目标和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是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策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打造自治区教育教学强市。实施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等重点工程,有效增加高品质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育基础设施。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学习,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推进特色品牌学校建设,探索建立名校联盟。构建学前、小学、中学、大学四级教育体系,推动职业型教育、研究型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农村卫生所全覆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大病重病报销比例。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落实就业创业帮扶政策,着力化解企业招工难与待业人员求职难并存的矛盾。

  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加强社区社会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面向社区内所有常住人口的社会治理服务体制。扎实推进法治南宁建设,切实提高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水平。(作者单位: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创新》编辑部)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