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凝心聚力 促新一轮全面振兴
抓住问题本质 掌握振兴主动权
汪同三
//www.workercn.cn2016-06-21来源:辽宁日报
分享到:更多

  

  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必须及时准确科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这是“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为我国制定的“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年全国两会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4月发布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东北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业中的战略地位,确定了实现其战略地位的时间表,并制定了一系列实现其战略地位的具体措施。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在我国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有过辉煌,也有过痛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由于其特殊性,既面临新机遇,也遭遇了新问题。对于东北面临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在制定发布《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之前,就于2003年10月制定发布过 《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9年国务院又专门制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尤其是近几年,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困难重重,相对落后。

  为什么一方面我们不断强调东北的重要性,不断为东北发展制定宏伟的目标,不断出台多项振兴东北的政策措施,而另一方面实际效果总是难以令人满意?甚至近年来东北一些地方与全国的差距出现拉大的趋势。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以往总是过多地制定目标、制定政策,而较少分析产生东北问题的原因,更缺乏对产生东北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的认真科学的分析。

  马克思说,“主要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这告诉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其难度往往远大于为问题寻找答案,其重要性往往远大于制定目标和政策措施。如果不能及时准确科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那么就不可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或者即使答案无误,而由于缺乏具体针对性,也难以产生理想的实际效果。

  对于解决东北问题、真正振兴东北来说,我们必须首先实事求是地分析存在东北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特别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静下来想一想,真正搞清楚产生东北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存在东北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才能取得振兴东北工作的主动权,化压力为动力,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实现党中央、国务院为东北制定的战略目标。

  通过深化认识得出科学结论归根结底是体制机制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

  我们来看看对东北问题的认识是如何一步步深化的。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在这份文件中,针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当时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活力不足; 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包袱沉重,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大;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衰退,接续产业亟待发展”。

  201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 《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在这份文件中,针对当前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仍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指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纷繁复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活力仍然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 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偏资源型、传统型、重化工型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变化,新兴产业发展偏慢;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结构单一地区(城市)转型面临较多困难,社会保障和民生压力较大;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基层地方党委和政府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适应引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是体制机制问题,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这两份文件对东北问题的表述基本是一致的,即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国有企业缺乏活力的问题、民营经济不足的问题、产业结构偏重的问题、资源枯竭的问题,以及社会保障与就业问题等。2003年的文件,已经将东北问题存在的这些现象概括为“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要求从体制、结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东北问题。2016年的文件,不仅针对当前的具体情况,认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是,“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更重要的是,这份文件明确指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存在的“这些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是体制机制问题,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进而指出“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对东北问题存在原因的更完整更科学更深刻的分析,是破解东北困局、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根本出路。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归根结底最根本的是体制机制问题,是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某些人的观念中、在某些实际工作中残留影响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亟待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的问题。解决东北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落实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东北地区实际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要切实建立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这一论述一语中的,是解决东北问题的指路明灯。在行动中、在实际工作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首先必须破除思想上的障碍。要使市场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全东北地区的共同认识;要使遵循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各方面自觉的行动准则。

  要真正找到振兴答案首先要实事求是面对体制机制问题,挖掘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落实“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要求,必须与东北当前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根据历史形成的格局,东北今后的发展,仍必须坚持发挥工业制造业优势。但是,首先必须营造好充满活力的市场体制和市场环境。可以借鉴的做法是:1.突出优势,对制造业进行技术改造,特别是推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2.调整产业布局,实现多样化发展。3.以制造业为中心,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吸引人才,避免技术工人“溢出”和人口大量外流,为振兴提供稳定的人口和市场基础。4.政府加大投入,为振兴提供保障。应该注意的是,这些做法能产生效果的基础是有“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

  又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之后,国家发改委出台了一些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具体措施和项目,包括总规模达到万亿元以上的项目投资。这对于东北来说无疑是件好事,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来承接这些投资,如果不遵循市场经济法则来执行这些项目,则只能重复过去的老路,依然难见显著效果,还会造成新的浪费。

  再如,东北地区一些地方面临日益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以及日益上升的就业压力。如果不下决心在克服体制机制障碍方面实现突破,不下决心以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方向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恐怕只会事倍功半,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和就业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革和发展,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国有企业竞争力增强,重大装备研制走在全国前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有了明显改善……实践证明,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前景是广阔的。

  目前,在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在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东北地区面临新的重重困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面对东北地区的体制机制问题,挖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的根本原因,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各项改革,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目标、东北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