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始终保持强大战略定力
周振国
//www.workercn.cn2016-07-22来源:河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洞察十分复杂深刻的国际形势变化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鲜明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问题,这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的根本性问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持战略定力的重要论述,不仅对我们贯彻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各级领导干部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也十分紧要。

  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的逻辑关系

  定力的本意是指人的意志力,内在表现为意志控制力,外在表现为行为坚持力。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对定力作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阐释,着重论述了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具有丰富的内涵。

  当今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各种思潮相互碰撞,甚至于各种奇谈怪论也借助现代传媒四处扩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增强政治上的定力是很要紧的。”这里提出的政治定力,首先强调的是从政治上看问题的判断力,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复杂的环境,坚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方向,旗帜鲜明地批判和抵制各种错误主张、错误观点,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政治定力是共产党人政治品质和政治本色的体现,是战略定力的思想内核和价值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定力是根本的战略定力,战略定力是政治定力的逻辑延伸。习近平总书记对战略定力作了多视角的深入阐释。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同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强调:“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同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党外人士座谈时指出:“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主动适应经济增长速度换挡、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力转换的新形势。”这些重要论述揭示出战略定力本质上是战略思维的成果,是战略意志的表现,是对战略意图、战略目标、战略步骤的高度自觉和毫不动摇的贯彻执行力。

  保持战略定力的重要意义

  战略是管方向、管全局、管长远的。保持战略定力对于顺应形势发展变化,坚持党和国家发展的政治方向和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持战略定力,是应对国际环境风险挑战的需要。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多极化、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逐步推进。但是世界仍不安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非传统安全因素和全球性的挑战不断增多,国外社会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挑战长期存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要沉着应对风险和挑战,就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审时度势,冷静观察,分析现状,把握趋势,着力化危为机,用好机遇,开创新局,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和平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绝不能有任何犹豫和动摇。

  保持战略定力,是经受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考验的需要。经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涉险滩、啃硬骨头、攻坚克难,必然面临解决深层次矛盾、冲破利益固化藩篱等重大考验。对于改革,国内国际主意不少、药方颇多。但我们决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方向、立场、原则,都必须依赖战略定力来保障。该改的改,不该改的坚决守住。只有保持战略定力,才能在某些人的“掌声”面前头脑冷静,不被“捧杀”;在各种“非议”面前沉得住气,不被“棒杀”。如此,才能把准改革脉搏,不断深化对全面深化改革规律的认识,提高运用客观规律的能力和本领。

  保持战略定力,是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保持政策稳定性、延续性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就是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准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过程不结束是不会改变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全过程,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始终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根本点在于紧紧扭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放松。这就需要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坚决防止国家政策特别是宏观政策上出现朝令夕改“翻烧饼”的错误。而稳定的政策,又能够把我们的战略定力和发展自信传导给全社会,使全体人民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经验、基本要求。

  保持战略定力的根本要求

  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有赖于理论修养的提升和实践的磨炼。加强理论学习,夯实理论根基,才能获得保持战略定力的主体自觉;拓宽全球视野,善用战略思维,提高战略判断力,才能获得保持战略定力的逻辑认知;不畏艰难困苦,直面风浪风险,锻造坚强意志,才能获得保持战略定力的心理支持。主体自觉、逻辑认知、心理支持,都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这是保持战略定力的思想根基和根本目的。

  保持战略定力,要从历史发展和当代现实的结合中,持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共同的选择,但是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并不单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并不是唯一模式。近代以来,众多志士仁人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历程,已经证明了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党领导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所以,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从当代现实来看,人类面临着诸多难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突出,影响社会稳定的难题层出不穷,一些国家发生社会动荡。许多“治病”的药方都不灵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迅速发展,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方位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空前提高。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和正在展现其科学性、真理性和生命力,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新实践,为世界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机遇,起到了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也不可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自信激发动力,动力增强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回答“面临新形势、新需求、新挑战,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性重大课题,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深刻理解、坚决贯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理论定力引领实践自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发展全局上提供了理念先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确定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战略举措和治国理政总方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和实践路径,强化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目标。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力量主体、利益主体、价值主体,保持战略定力,归根到底是凝聚人民意志的力量。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最根本的定力。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