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善于接受批评是一种能力
田文广
//www.workercn.cn2016-09-26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更多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批评,怎么面对这些批评?这是个老问题,也是新问题。

  问题老,因为从善如流之风自古有之,不仅有流传千年的齐王与邹忌、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更留下了“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等名言警句,告诫后人。同时,老一辈革命家也以实际行动做出了表率。抗日战争时期,针对老乡的批评,毛泽东同志认为“这是天大的好事”,“批评我们就是帮助革命”。习仲勋同志收到一封措辞尖锐的批评信后,认为“这封信写得好,还可以写得重一点。”不仅很快回了信,还将信转发各地,并积极推动解决批评信中所提问题。陈云同志最喜欢听反对意见,他说:“有钱难买反对自己意见的人”“‘坏话’其实大部分是老实话。是写字台上的头条新闻”。

  问题新,因为我们时刻都有可能面对新的批评,这是对作风的考验,更是对能力的检验。群众的批评或直言不讳或含蓄委婉,或切中要害或有失偏颇,但无论是“春风拂面”还是“火药味十足”,我们都要清醒的认识到,群众敢于批评,是因为群众对我们信任和支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特别在新时期,面对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群众的批评是发现问题的“听诊器”,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应该说,闻过则喜、问过则改,是对党的群众路线实实在在地践行,是对人民群众厚爱最直接地回应,也是推动各项工作的关键。

  不可否认,当前仍有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耳根清净”,不善甚至不敢、不愿倾听群众的批评。特别是有极少数部门和领导干部,一面对群众的批评、媒体的监督,就得了“选择性耳聋症”“选择性失明症”。什么原因?如果是有碍所谓的“面子”,那就是忘了人民群众的满意才是最大的“面子”;如果是放不下眼前的小利益,那就是短视,是对事业的不负责任。这种面对批评充耳不闻的态度,就是其作风不实、能力不强的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对于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特别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批评,多数都是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饱含着信任和期待,更应该倍加重视,必须拿出“去民之患,如出腹心之疾。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劲头来加以纠正。唯有“水唯善下能成海”,才能不断求取最大公约数,凝心聚力绘华章。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